華德財:八達通利潤下跌卻不應妄自菲薄
近日港鐵公佈截至去年12月底的2017年年業績,港鐵應佔八達通的淨利潤,按年減少30.5%至1.73億元。有不少網民甚至專欄的作家都歸咎於八達通遲遲未有發展電子支付系統,不思進取,以致落後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對手,造成今日惡果。
盈利跌源於研發成本增
這些批評卻未免不求甚解。盈利下跌三成,單從數據上看的確是頗為嚴重。但其實八達通為港鐵貢獻的盈利,多來年均維持穩定增長,只在2010年錄得跌幅,當時港鐵應佔八達通的淨利潤為1.26億元,較對上一年下跌15.4%。但該次只是因八達通就個人資料私隱事件而要支付一次性開支。任何具一定規模和歷史的公司,保持盈利已不容易,更難以年年盈利都有增長,中間有起跌是相當正常,而且今次盈利下跌是由於「非交易業務」下跌引致。
八達通盈利來源分為「交易業務」與「非交易業務」,前者主要是指透過市民使用八達通消費,公司向商戶收取的交易費用。而今次下跌的是「非交易業務」,盈利下跌主要源於投資於金融科技以及折舊所致。八達通正研發「好易畀」(O!ePay)電子支付程式,研發開支龐大。另一方面,八達通於杜拜、新西蘭、荷蘭等地提供顧問服務,為這些地方設立中央結算系統、多用途非接觸式智能卡系統,也需要不少成本。
對長者與小童相對便利安全
八達通的「交易業務」發展其實並非外界所想像般負面,許多市民仍然鍾情於八達通,認為較電子支付優勝在於保安好、使用方便。特別是對一些較年長的市民而言,電子支付需要使用者有智能手機,而且還要有時間和一定的科技知識去註冊及管理帳戶。相反八達通就親民得多,增值、退款等任何交易所需,都只需到便利店或地鐵站由職員處理,而且八達通卡可獨立存放於不同地方,毋須與手機綑綁使用,又不會因連接信用卡,而有被「碌爆卡」的風險,家長自然可放心交予子女使用。
八達通這方面的優勢相信還可以長期保持,隨着電子科技及智能手機普及化,電子科技的保安以及服務質素也會日漸提升,使用電子支付將會對絕大部份市民變得易如反掌,所以八達通目前投資於「好易畀」(O!ePay)電子支付程式,是走上重要而正確的一步,將來此電子支付程式推出後,可與八達通互通並行使用,產生更強的協同效應。八達通實體卡日後的需求會減弱,但並不會完全被取代。長者可能因身體肌能退化,視力差而難以使用電子產品管理電子支付帳號,非電子性的八達通將成為他們的購物及交通良伴。
「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內地的電子支付系統雖然勢頭甚強,但香港人也不應對本地研發的「八達通」妄自菲薄。從港鐵業績可見,許多先進的歐美地區仍然希望引入八達通的非接觸式智能卡系統,足見其市場需求,而且質素及技術獲國際肯定。目前八達通使用率不但未有下跌趨勢,而且仍有增長,相信八達通盈利很快可以止跌回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