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誘拐。影評】李美:掛「推理」羊頭 賣「政治」狗肉

2018-11-16
 
AAA

港產片鮮以推理掛帥,《逆向誘拐》更開宗明義以「本格推理」招徠。無疑,這可吸引獵奇觀眾,入場看看港版「金田一」或「柯南」;可惜,本片推理元素不單薄弱得很,全片政治味道更濃得刺鼻,片尾所謂「彩蛋」還凸顯編導對電影缺乏自信,彷彿擔心觀眾看不明白故事訊息似的......

相關文章-
【起底組。影評】李美:由拍法到劇情 都跟《人肉搜尋》差天共地
【在咖啡冷掉之前。影評】李美:有村很純 電影更純

日本「本格推理」主要有三大元素,包括「密室」、「不在場證據」、「一人分飾多角」。《逆》誠有齊三大元素,惟這不代表本片就是一齣完整的推理片。畢竟,何謂推理?簡單講,就是要有「理」可「推」,可惜本片的「推理」卻拙劣得很.....再加上,除推理外,本片的懸疑元素也很乏力,「誰是主謀」的「包裝」甚至形同赤裸......縱然,本片更著重的,可能是犯罪者的動機,但上述處理確實遠不合格,更莫說本片拿「本格推理」作賣點了。

E98086E59091E8AA98E68B901_1540543446.jpg

《逆》固非一無是處,電影跟近年許多港產片一樣,都非常強調本土情懷,言志訊息針對港人處境,包括鼓勵大家要振作抗逆、敢於求變。集編導一身的黃浩然(加上《逆流大歧》導演陳詠燊合編),大刀闊斧地修改了原著小說劇情,既將背景從加拿大移師香港,還將本土政治加滲電影當中。就如《空手道》、《一念無明》等,本片痛陳了香港社會所現不公,上一代與下一代的矛盾日深,科技進步還加深了彼此距離,向上流動難度亦較此前為高;然而,對於這個龐大命題,即使以純粹的劇情片來刻劃已不容易,本片還要加插不短的推理戲軌包裝,加上全片只有相對地短的98分鐘--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奇案劇情單薄,言志更加單薄。

E98086E59091E8AA98E68B906_1540543441.jpg

《逆》非但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尚要來個畫蛇添足。片尾「彩蛋」之令人無奈,乃不為補充或強化片中細節,而是生怕觀眾腦裡存有問號的總結式「懶人包」--看罷相關「彩蛋」,相信觀眾才真箇滿腦問號!通常說法是:請勿提早離場以免錯過彩蛋,至於今次......奇案片竟然來個「案件重演」,觀眾還是可以大開眼界的。

E98086E59091E8AA98E68B9012_1540543436.jpg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再次重申,一般電影誠已不應預看劇透,對於一齣推理片來說就更加不應了。所以,溫馨提示,讀者們最好先看電影,然後才細閱以下內容。

不過!《逆》真箇是齣推理片嗎?似乎,這才是本片的最大謎團。因為,看畢本片的觀眾都不難意會,《逆》的推理部分只屬引子,主菜無疑是政治訴求!

饒是如此,多少也要談談片中奇案。這宗奇案乃一宗案中案,第一層是「綁匪」藉商業機密向投行「勒索」19萬元贖金,第二層是「聲東擊西」,藉第一層迷霧來向富商訛稱「綁架」了其於投行工作的孫兒阿植(吳肇軒 飾);惟事實上,「綁匪」並無綁架,一切僅是透過電話、相片等來營造綁架假象,「綁匪」利用相關「案件」及「遊戲電郵」來製造混亂,從而成功掩人耳目騙取富商鑽石。

遺憾的是,本片所涉的「本格式」三大元素,即警探唐輔(邵仲衡 飾)將一眾嫌疑犯困在同一公寓--此即「密室」,「遊戲電郵」的各種安排卻在同時進行--此即「不在場證據」,而「主謀」則用「被綁架者」的電話對外溝通--此即「一人分飾多角」,去到最後的最後,竟然全數皆以一招「KO」!就是「主謀」原來另有「幫手」!此所以,密室所困禁的不包括幫手,幫手亦固然有不在場證據,這人也理所當然分擔了疑犯的角色(是二人而非一人)!看到電影強調的「本格式」推理居然如此,相信不少人都啞然失笑......試問怎教一眾推理迷收貨呢?

何況,「誰是主謀」的懸疑,亦一早赤裸裸地表露人前,因為相關演員的舉動實在太過突兀、太過刻意了--這非演員問題,而是劇本安排,以致幾乎在半小時內已向觀眾揭示原兇底牌。因此,後來許多劇情變化也令人難以投入,只覺「搵戲嚟做」......試問當懸疑片不再懸疑,推理元素又弱雞如小學雞,這齣「本格」電影又怎能夠合格?

如前所述,電影所重視的,大概不是上述犯案手法--雖然花了絕大部分的菲林去描述--而是犯案背後的動機。作為主謀的女主角、於投行工作的高材生小儒(蘇麗珊 飾),之所以搞了一場又一場的「大龍鳳」,其實旨在善用大數據社交平台「集資」,好使普通市民亦可跟權貴對抗,從而更好整合最佳社運方式,最終目的是希望打破社會不公,將一切推倒重來。特別是,片尾還特意安排「懶人包」來讓觀眾「溫習」劇情,其舞弄「推理」、旨在「政治」的底蘊更可謂昭然若揭。

最大問題是,前面的推理懸疑部分,跟後面的政治言志部分,除了都關繫一個「錢」字之外,究竟有何關連呢?除了鼓勵「違法達義」,即好像IS藉綁架籌錢來進行「聖戰」一般,實看不到前者對後者有何意義可言!退一萬步講,儘管放下政治、法治等眼鏡,電影為何要掛「推理」羊頭、賣「政治」狗肉?除了「誘拐」觀眾入場,即騙取一眾推理迷外,實看不到奇案究竟發揮甚麼功能。

推理配政治的組合,對港產片而言無疑創新十足,可惜本片效果實在兩頭不到岸、兩邊不討好。甚至可以說,怕且未曾有齣電影,前後部分居然割裂到如斯地步!唯一解釋,除鼓勵「違法達義」外,實找不到其他合理理由!雖然,《逆》不難因此得到政治共鳴者唱好,但卻不等於說這是一齣佳作--電影始終是藝術品,訊息與技法皆同樣重要。說到底,盲目唱好港產片,以至變相助長了電影不再「為藝術而藝術」而竟然「讓政治凌駕藝術」,到底只會害了港產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