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作為香港人看美國電影《內戰》 比戰爭更可怕的是冷漠

2024-05-09
邵善波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AAA

英國導演拍的美國電影《內戰》(香港比較煽情地譯作《美帝崩裂》)上映後收穫了兩千多萬票房,反應非常好,但西方媒體炒作了幾天後,就被冷處理。我鼓勵港人去看看這部電影,理由除了電影中一個震撼的片段提到「香港」,故事也涉及一個香港人外,這部電影的內容對香港人而言也特別有意思,對香港正在面對的問題具有深層次的啓發作用。

050901.jpg
美國電影《內戰》在香港上映時的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電影的手法簡單、平鋪直敘,內容並不複雜。講述的是美國發生內戰,四個記者從紐約駕車去華盛頓企圖訪問總統途中的經歷,以及到達後的所見所聞。

涉及香港的一幕,是電影中最為震撼的片段。場景是一個地方民兵在一個亂葬崗旁邊,持槍與幾名記者對峙時,民兵問其中一名亞裔記者:「你是從哪裡來?」,亞裔記者驚慌、惶恐地回答:「香港」,民兵就平淡地說:「哦,香港,那就是中國吧!」然後冷血地一槍將他打死。

在這片段之前,另一名記者也被擊斃,那是因為他回答,他是來自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地方(佛羅里達州的北部,是政治開明地區,不是南部,那是保守派地區)——其中一個記者向那個民兵申訴哀求:「我們都是美國人嘛」,民兵則反問:「(你們)是哪種美國人?」。這片段應該是整部影片中最為震驚及最令人不安的一幕,也是最能反映造成美國「內戰」的背後原因,即美國社會嚴重的政治撕裂,這種撕裂是由身份認同的分化而造成。

050902.jpg
電影截圖

 很多影評指這部電影沒有交代清楚美國發生內戰的原因,而影片中自由派主導的加州,夥同保守的德州而形成的「西部聯盟」(叛軍,或起義的一方)看來更是不合理。但導演兼編劇的英國人加蘭(Garland),在一個訪問中明確表示,這是他刻意的做法。事實上他這樣做非常聰明,因為假如故事觸及美國發生內戰的各種政治原因,電影便會變得說教,被政治立場、意見、爭議纏繞,成為一部意識形態電影。導演明顯不想被捲入左派對右派、自由派對保守派、民主黨對共和黨的爭議是是非非,而是想赤裸裸地展示,美國在出現內戰時,從一般人的角度,近距離觀察,他們的見聞和感受會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面對和看待眼前發生的一切。

導演明確表示,在他的故事中,新聞工作者,即片中的四個主角,是忘我的、為公眾的知情權、利益而奮鬥的英雄。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專業、客觀、準確、不偏不倚地報道正在發生的事情,其中兩人更是在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四名新聞工作者中,兩名是攝影記者,兩名是採訪記者,但故事的重點則偏向以影像記錄事件的兩名攝影記者,可能在導演的眼中,他們所做的,才是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作為觀眾,這套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兩種冷漠」,一種是社會的「冷漠」,一種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冷漠」。

 050903.jpg
電影劇照,內戰中的記者

社會發生了重大事件,無論是美國發生的「內戰」,還是2019年在香港發生的由示威演變成街頭暴動的反修例事件,社會上相當一部分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的人,他們可能對這些事情都有看法,但並不將事情放在心上。這是個可怕的現象,但也是個殘酷的現實。對於現代社會、無論是什麼制度,但特別對於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這是個重大諷刺及問題。

電影有這樣的一個片段反映了這個現實:幾名記者途經一個小鎮,進入了一間商店瀏覽,店員小姐漫不經心地在看書,記者覺得很意外,就問她知不知道外面正在打仗。小姐頭也不抬地回應:「那不關我的事。」同樣地,當兩名攝影記者互相問他們來自哪裡時(都是美國中西部的地區),都說他們的家人並不關心政治,也不關心正在(部分地區)發生的武裝衝突,不關心他們的工作。公民的冷漠是開放自由民主社會不能不面對的現實,也是自由民主體制的致命缺失,自由民主體制的理論要求公民積極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而這個理論及其要求均與如今現實嚴重不符。

美國自詡有公民積极參与社區事務的傳統,這確實曾經是美國歷史上社會治理的美德,現在一些中小型城市也還可以看到。但在國家出現廣泛的城市化後,有了發達的大眾傳播,活躍的網絡文化,信息也極度流通,言論也極度自由,市民積极參与公共事務卻已變成神話。目前學生霸佔校園抗議政府對巴以戰事的政策的事件,也不能抹殺這個現實,因為絕大多數美國人對發生在加沙的事情,仍然只是看客,或是在旁邊的議論者。現代社會的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實際參與,大多隻淪為四年一次的投票動作,即使如此美國選民的投票率仍不斷下跌,已接近不過半的紅線。

 冷漠的另一面,是導演在電影中強力反映的「新聞工作者」的冷漠,從那個資深記者對初入行的年輕女記者的提點和指導,就可以看到導演的這番苦心。這種冷漠是蓄意的,是這個專業的要求,也被認為是自由民主制度必要的組成元素。建立這個原則,是要讓新聞界扮演的「第四權」為開放社會提供高質素、多元的信息。在言論、信息和新聞自由的環境下,讓社會掌握基本事實真相,進而通過交流、商討、辯論,讓決策者達到理性及明智的最佳決定。

這是自由民主體制理論的基本構思,但只是個神話,事實從來都不是這樣。正如李光耀曾說(大意),西方人以為通過激烈的公開辯論,公共事務就會達到理想的決定,這完全是一個荒謬的程序。如導演的認知,即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英雄角色是真實的、有效的,民主理論是對的,言論、信息及新聞自由會能令社會達至較為完美(即使是相對的)的決策,美國就不會發生內戰,也不會出現目前不能修補、無法妥協的社會分裂。然而面對目前網絡文化的不斷衝擊,加上日益膨脹的人工智能,這些不論是西方自由民主體制,還是其他任何體制,都需要面對卻又極難解決的一個困局。

這部電影結構簡單、劇情率直,但帶出的問題和訊息很多,除以上的一點外,其他的訊息也很簡單、直接、明確。其一,內戰一旦發生,並無什麼規矩、原則,或道德考慮,就可隨意殺死戰俘,包括最後捉到手無寸鐵的總統。其次是不要問什麼理由,或對方是誰,有人想殺死你,你就只能努力去殺死他。這是在一片段中,記者碰到一個正在與對方對峙的一個折戟手,向他提出問題時得到的回應。

最後,很多觀眾可能沒有留意,或起身離開得太早而沒有看到,就是當這些叛軍捉到總統後,禮貌地等到記者進行了他的採訪後,就迅速將總統擊斃,字幕打出時,他們正爭相在屍體旁邊打卡。

050904.jpg
電影《內戰》中的美國總統

新聞工作者的「冷漠」,在這片段里也進一步暴露。在他們在白宮內找到總統後,記者請求軍人給他一些時間訪問總統,他急急地追問總統有什麼話要說,總統慌忙地懇求:「請他們不要殺我」,記者得到這句話後,就向士兵表示他的工作已經做完,士兵可以做他們要做的。看到這幕後,我懷疑導演編劇真正想傳達的訊息,就是我感受到的「兩個冷漠」。

作為香港人,經歷過過去二三十年民主化的歷程和探索,再到2014年的「佔中」、2019年的街頭暴動,這部電影引發我們去思考,香港回歸後,企圖引入西方的公開、公平、開放式,一人一票方式的自由民主選舉政治制度,是否一個明智的決定。如香港及台灣的經驗也是如此,那些在內地仍在鼓吹在中國大地也應該引入西方的自由民主體制的人,更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值得深思這部電影反映出的這些深層次的問題。

最後,希望大家能在內地看到這部電影。

延伸閱讀
  • 日前陪內地來港朋友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展,在演講廳前被工作人員熱情邀約觀看免費的電影《金門銀光夢》。影片是十年前拍攝的講述第一位華人女導演伍錦霞的歷程,隨着影片的播放,我們完全沉浸在這部紀錄片的情景中。

    薩日朗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