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言者諄諄 聽者藐藐
一批反釋法示威者日前在西環中聯辦附近與警方對峙。(大公報資料圖片)
1997年秋天,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開。人民大會堂上海廳,一名紅光滿臉的老人發言論及「一國兩制」。他說:一國兩制在香港要取得成功,香港要多講一國,內地要多講兩制。
這位長者就是有「國師」之稱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筆者當時剛剛出道,親耳聽到汪老這次講話,印象深刻。
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由於當時香港剛剛回歸兩個多月,大家都以為只是港督變成特首,換面旗幟,一切不變,沉浸在盲目樂觀之中,而汪老的發言欠缺「爆炸力」,幾乎沒有媒體報道。
回歸之初,京港尚能互相尊重,相安無事,但2003年爆發大遊行,規範國家安全的23條立法胎死腹中,中央也改變對港的放任政策,在「不干預」的同時強調「有所為」,「一國兩制」開始磕磕碰碰。
過去十年,香港社會一些人不僅不講一國,而且由「反共」走向「反中」、「反華」,醜化內地人、貶損簡體字、反對推行國民教育、掀起「佔中」,發展到港獨分子進入議會,甚至在宣誓就職公然辱華。
這必然刺激北京的敏感神經以及傷害內地民眾的感情。習近平執政之後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展開強力反擊,於是就有了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頒布「人大831框架」,以及最近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104條釋法。
人大釋法在香港引發爭議,一位長者站出來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年近八十的董先生近日在團結香港基金晚宴發表講話,指出「港獨」主張已經超出了自治範圍,牽涉到國家的根本和統一問題,人大釋法是憲制責任之所在,是香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不妨礙法治。
董先生這篇講話更大的意義在於對「一國兩制」的闡述。他以個人豐富的政治經驗,語重心長指出,「一國兩制」構想,一國是「前提」,後有兩制。「我們需要清楚明白,國家對民族大義問題的態度也是斬釘截鐵、堅定不移的。」
他苦口婆心地說:「香港的未來,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尊重『一國』,堅守『兩制』。這是香港長治久安的保證,也是香港抵抗嚴重撕裂的最佳良方;維持「一國兩制」最符合香港和國家的整體利益。」董先生的這次講話,與十九年前汪道涵的發言異曲同工。他呼籲,「今天的香港需要一個更宏大的視野和歷史觀,需要一個中國本位而非僅僅香港本位的思維。」
「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但正如資深政治學者翁松燃教授指出,其本質上存有矛盾性、壓倒性。所謂矛盾性,是「一個資本主義地方體系在共產主義的中央政府管制下運作」;所謂壓倒性,是因為「兩制」在現狀和體積上都不均等。
香港已經走到十字路口,光靠激情和憤怒無濟於事,光從本土主義出發沒有出路。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如果不尊重「一國」,不考慮北京和國人的感受,不諳「以小事大」的智慧,勢必迎來中央更強有力的出手,「兩制」也必然搖搖欲墜。
劉仲達是資深媒體人,長年觀察中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