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D:5億救到火?點解香港醫院會迫爆?

2018-01-31
 
AAA
111.png
 
新華社早前發表一篇題為《在香港公立醫院體驗分級診療》的記者手記。一名記者撰文講述到公立醫院治療的感受。記者大讚公營醫療系統的分流制度,又表揚醫護人員夠細心。香港醫療系統曾戰勝過沙士,禽流感等疫情,向來獲得國際認同。但近年公營醫療系統被批評未能與時並進,包括公私營嚴重失衡,人手長期不足,未建立社區醫療系統及未善用科技等,可謂百病叢生。
 
5億元撥款被視為政治操作 林鄭月娥得分
 
香港天氣轉冷,流感疫情加劇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香港護士協會早前已發表聲明批評公立醫院「加床不加人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由瑞士外訪後,快速回應訴求向醫管局撥出5億元,紓緩醫護人員不滿。
 
林鄭月娥的行動被視為政治操作。在目前立法會補選DQ,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僭建風波下,港府適時撥出5億元用於醫療系統,明顯是希望做到設定議題的效果(Agenda Setting),把傳媒焦點從政治議題拉回來,突顯政府政策以民生主導。政策同時亦為建制派立法會3月補選的參選人提供政治彈藥,爭取醫護界等中產選民的支持,所以外界認為今次林鄭月娥是繼推出「教育新資源」後,又再次成功得分。
 
林鄭.jpg
 
5億元用來做甚麼?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現況是怎樣?
 
按林鄭月娥的講法,5億元將用於多項針對性措施,減輕前線護士的行政工作。包括:
●增加人手
●增聘病房文員與文職助理
●協助護士處理文書及照顧病人
●廣泛應用特別酬金計畫予病房文員與助理申請
 
目前香港公營醫院醫護人手面對一個怎樣的情況? 5億元又是否幫到手?
 
聽聽《明報》引述醫護人員心聲:
 
有公營醫院一名內科護士表示,一般內科病房有40張病牀,每個病房現至少有12張臨時病牀,部分病房更要在治療室放臨時病牀。雖有兼職護士加持,但因不熟病房運作及病人情况,未能真正幫到手。
 
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馮權國早前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就透露,醫管局近年大推醫院認證工作,加重不少前線的行政工作,並因此經常收到投訴。他透露醫管局回應指「每個規矩都要跟足,啲工作量一層層咁落嚟,每個職級嗌晒救命」。又引述醫管局曾在會議提及,病房助理的流失率也高達百分之十四左右。
 
數據最誠實 公營醫院早就「爆煲」
 
本港的醫生與人口比例相較其他地方少,公立急症室服務容量每遇長假更會「爆煲」,輪候時間動輒超過8小時。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2015-16年度急症室非緊急病人輪候時間平均則為130分鐘,比比4年前的103分鐘又上升了近半小時。
 
00.png
 
全港15間提供急症服務醫院,去年12月長假就有13間內科病床逼爆,當中「重災區」為屬新界西醫院聯網的博愛醫院,達129%。有護士表示,每個病房不僅要設臨時病牀,甚至擺如治療室。
 
至於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連年飊升。據醫管局去年9月數字,8大專科門診當中,一向屬於「重災區」的內科及骨科,全港新症平均輪候時間進一步攀升至18個月以上;外科、耳鼻喉科的輪候時間亦接近一年。
 
工時長,工作環境困難,引致近年公院護士人手流失一年比一年嚴重,流失率由2014/15年度的4.7%,升至前年約5.4%,部分公院內科護士流失率直逼一成。
 
問題源於縱、橫向均失衡
 
醫管局過去雖不是「撓起手」甚麼都不做,但香港醫療系統需解開長年縱向及橫向均失衡的死結,談何容易。

橫向失衡:公營醫療系統照顧近九成病人
 
先說橫向方面。香港醫療系統主要分公、私營兩大板塊。公營醫療系統由醫管局負責營運;私營板塊就由私人執業醫生及多間私家醫院組成,政府監管。公營醫療系統聘用本地約六成的醫護人員,他們照顧了近九成病人;相反,私營醫療系統僱用40%醫護人員但只照顧了一成市民。
 
急症室1.jpg
 
由於本港公營醫院收費低,而且服務比得上私營醫院。不少香港市民都習慣一有事便先到急症室或是公立醫院門診輪候。急症室求診者有六至七成是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這種長期的情況大大增加前線醫療壓力。最近醫管局提出急症室加價,由現時100港元加價至180港元,就是希望將病人「推」去私人市場。
 
公私營醫療系統亦要「互搶」人才。私營醫院近年出動銀彈挖角,拉走不少公營醫院的資深醫護人員。這幾年更有不少私營醫院落成,包括港怡醫院,中文大學興建中的醫院等,將進一步加劇公私營醫療人力資源的失衡。加上私院無論在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培訓都較為優勝,公營醫院在爭奪戰中可謂毫無優勢。
 
縱向失衡:社區醫療相對落後
 
香港醫療培訓系統亦預示人手嚴重不足,長期忽略社區醫療亦令問題拖延至醫院內解決,需要大量人手應付,以致不勝負荷。
 
本地醫科畢業人數在2015只有320名,料在2018年起增至420名。而護士畢業生就更波動,1999年港府面臨財赤,關閉廿多間護士學校,每年護士畢業人數由約2500人驟降至約500人。現今每年畢業的人數回升至超過3000人。醫管局自身推算未來5年公立醫院會流失1500多名醫生,醫科生畢業根本無法填補缺失。到2026年人手緊絀更進一步惡化。
 
另一方面,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但目前社區醫療相對落後。
 
人口老化1.jpg
 
直至2064年,預計本港的65歲及以上長者佔本港人口比例,急速上升至2064年的36%,年齡中位數更達53.5歲。因應人口老化,本港慢性疾病患者亦會增加。
 
人口老化2.jpg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就建議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劃,並由衛生署、醫院管理局和社會福利署合作成立「健康促進網絡」,在社區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有系統的個人化綜合護理服務(Integrated Person-Centered Care System)。團體的建議正正是希望及早發現患者,減輕前線醫護人員的壓力。
 
人口老化3.jpg
人口老化4.jpg
 
本屆政府解決得了嗎?
 
香港政府過去多次提出醫療改革,希望改善公私營失衡問題,醫療融資更是已討論上20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就已經定下了要發展基層醫療及推動公私營協作。2015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宣佈向醫管局撥款100億元設立「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每年的回報將會用作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之用。不過業界普遍認為,公私營失衡至今仍未得到顯著改善。
 
自願醫保計劃.jpg
 
政府更年最大的動作,便是提出自願醫保計劃,計劃預計明年推出,希望市民在有醫療保險保障下,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轉投私人醫療市場,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據報導政府已大致擬定標準計劃的賠償框架,預料一年保費平均需4800元。
 
不過,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指出,政府過去一直強調是「強制性」醫保,但最後改為「自願」醫保,而且保費過高,料難吸引病人用私院服務,對減輕公院壓力有限。
 
去年本港曾經討論是否放寬外來醫生來港執業的規定。但本地醫生團體「杏林覺醒」認為政府未有承諾調撥資源,全數吸納明年大幅增加的醫科畢業生,卻放寬外來醫生來港執業的規定,猶如「水塘裝滿水而不去喝,倒進海裡,再以高價購買骯髒的東江水給香港人喝,一樣『戇居』」,擔心港人日後被逼看不合資格的醫生。討論至今仍未有結果。
 
目前港府正埋頭處理例如房屋土地、創科等社會問題。醫療系統中山頭林立,問題千頭萬緒,加上目前政治壁壘分明,相信港府要爭取到支持,進一步推動重大的醫療改革可說是難上加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