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享年100歲 弟子稱安詳離世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終年100歲。他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多個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故有「國學大師」之稱。
饒宗頤弟子、港大前副校長李焯芬表示,饒公是在睡夢中安詳離世,近期沒有患病,離世主要是年紀大,可說是福氣。對於國學研究損失一名有份量大師,李引用饒公生前曾說過,今時今日中國人才輩出,有很多40、50歲人才,所以並不擔心國學研究。
饒宗頤在1917年8月於廣東潮州出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饒宗頤長期潛心致力敦煌學研究,在中國文學、藝術有極大成就,著作有約七十餘種,論文九百餘篇,對古體、律、絕、騷、賦、駢、散;書法、山水畫等均有研究,故有國學大師之稱。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與已故的內地學者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饒宗頤尤其於繪畫、書法造詣甚深,他擅長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曾獲張大千讚賞;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饒宗頤可謂文、藝、學三者兼備,堪稱「一身而兼三絕」,在香港以至於當代的中國,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巨擘。
饒公自述:人生追求「安身立命」
饒宗頤曾自述,自己從14歲起,就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後散步,晚間九時必寬衣就寢。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他亦提倡「天人互益」,指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2002年,饒宗頤教授眼見香港社會受到經濟低迷困擾,於是決定贈送其手筆的心經墨寶予香港人以鼓勵,期後港府決定將其墨寶轉化為戶外大型展覽,選址大嶼山天壇大佛附近,讓全香港市民可欣賞,由38支木柱組成的《心經簡林》於2005年5月竣工,工程耗資950萬港元、歷時3年,並由時任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主持開幕。
林鄭月娥:非常敬重饒公 常得其教晦
學術方面,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及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林伯欣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他生前曾獲多個殊榮,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的榮譽博士銜;成為香港大學首位「桂冠學人」榮銜;2000年獲頒特區政府的大紫荊勳章。2011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一個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肯定他的卓越成就。而在2014年9月,更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非常敬重饒宗頤,形容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密切,過去10年在不同場合得到對方的教晦,去年10月邀請饒宗頤及家人到禮賓府茶聚時,他的健康仍不錯,並一起觀賞其多年來掛在禮賓府內的兩幅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