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盂蘭節源於孝道小故事 搵鬼信?!

2018-08-22
 
AAA

GHOST.jpg

踏進農曆7月,不時在路邊看見有人燒街衣,就知道盂蘭節將至了。提起盂蘭節,大家都可能會想起鬼門關大開、陰氣冤氣至重孤魂野鬼以及無數的恐怖鬼故事。不過你又知唔知,盂蘭節原本是一個人神同樂、孝順父母的節日,更源自一個孝感動天的故事...咁大反差,真係「搵鬼信」!

盂蘭節源自「目連救母」 鬼門關開足一個月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盂蘭」是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相傳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其中一位叫目連。他因思念過世的母親,所以運用天眼通,查看母親在地府中的情況。怎料目連發現母親竟然成為餓鬼,於是他馬上跪地問佛祖如何能救其母親。

佛祖就指示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他的亡母及祖先作盂蘭法會,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超渡亡魂。目連依法而行,結果得償所願,他於是奉勸世間都仿效盂蘭法會,以報父母養育之恩。所以,「盂蘭」的真正意義是向祖先表達孝道,而盂蘭節正日就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子時(即深夜11時至1時)開始。不過在元末明初時,百姓為了躲避元兵,就提前一日過節,以便南下走難,自此就流傳成為七月十四。

而「鬼門關開」也並非在七月十四「一日限定」,相傳地府的「鬼門關」會在七月初一開啟,到三十日才關閉。

shutterstock_152289215.jpg

神功戲「搵鬼睇」?

盂蘭節是香港持續時間最長、遍及範圍最廣的一個節日。每年農曆七月,除了有市民燒街衣供奉孤魂野鬼外,也有許多團體舉辦一天至五天的盂蘭勝會。盂蘭勝會是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盂蘭勝會當中,最特別節目的就是神功戲。「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包括節日、神誕、打醮等,藉以「娛人娛神」及「神人共樂」。作為一個祭祀的工具和儀式,神功戲出演戲目都有好兆頭的劇,例牌出演五部劇目:《十仙慶壽》、《跳加冠》、《仙姬送子》、《淨棚》、《京城會》。由於以前神功戲大多免費,所以對當時生活艱苦的香港人來說,神功戲是一個老少咸宜的免費娛樂,可以在節慶趁趁熱鬧。

一般人都以為神功戲戲棚首排留空的座位是為鬼神而設,但這個其實是大誤會!因戲棚通常面向神棚,不必特別設位給神靈。至於留空的位置是預留給大額捐款的鄉紳,並非坊間以為與鬼神同坐看戲般陰森恐怖。

延伸閱讀
  • 經過三年疫情,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終於得以復辦。然而,由於今年經濟轉差,全港只有約18個盂蘭勝會神功戲,與2019年時的28個相比大減10個。云云眾多個盂蘭勝會,位於上水虎地坳的「德陽堂呂祖仙師廟盂蘭盛會」極具特色,在疫情前每年均會通過舉辦與眾不同的活動,吸引市民到訪虎地坳這片世外桃園。

    香港史學後進協會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