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良福:中國如何看馬哈迪訪華及馬中關係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採取緊縮政策,影響了前納吉政府與中國簽定的大規模有疑問的計劃,似乎使得中馬關係陷入困境。馬國暫停了估計將耗資550億令吉的東海岸鐵路計劃、油氣管道以及預計耗資94億令吉的泛沙巴天然氣管道,原因是這些計劃太昂貴,將進一步拖累國家債務。
然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中馬關係是充滿活力和堅固的。例如,中國在過去九年一直是馬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連續兩年成為馬國製造業的最大投資者,也是馬國長期的主要建築承包合作夥伴。過去六年來,中國也是馬國旅遊業的最大客源國之一。
中國竭力為馬哈迪最近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奠定基礎。北京接待了馬哈迪的特使達因,並派遣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前往吉隆坡。雙方簽定的協議主要是在華推廣馬國農產品,由此可見,馬哈迪的中國行程著重於經濟和實質合作。馬哈迪還訪問了已在馬國投資並有意擴大業務的阿里巴巴和吉利等中國公司。這些是馬哈迪歡迎的中國投資。
中國避免公開提及在馬國陷入困境的大型中資項目。相反地,北京強調兩國合作的許多領域,以及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雖然北京承認兩國的合作可能出現分歧或問題(間接提及停滯的中資項目),但強調這些差異只是廣泛關係的一個方面,應該通過友好談判加以解決。
馬哈迪上一任期內的中馬關係
馬哈迪在1981年至2003年擔任首相期間,通過學習日本和韓國的發展經驗,啟動了馬國的向東政策,要把馬國發展為工業國。雖然中國並未被馬國視為參考模式,但馬哈迪停止過去的懷疑和不信任政策,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事實上,在執政22年間,他曾在1985年、1993年、1994年、1996年、1999年和2001年共七次訪問中國。1985年11月,他首次以首相身份訪華,其中一個重點是加強與中國的雙邊經濟關係。當時的中國剛在1970年代末啟動改革開放,而馬國通過1985年7月啟動的國產車計劃等標誌性項目,啟動工業化進程。馬哈迪認為,包括馬國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正在進行一場「經濟革命」,以讓國內「各民族擺脫貧困、失業和不發達狀態」。
在馬哈迪任內,馬中貿易關係顯著改善。1985年,馬中貿易額約為3.88億美元。1993年馬哈迪第二次訪華時,雙邊貿易額約為18億美元,是1985年的五倍左右。2003年馬哈迪卸任時,雙邊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是1985年的50倍以上。此外,從1985年到2003年,馬國對中國實現了貿易順差(除了1986年),扭轉了1985年以前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人民之間的交流也在增長,例如留學生和中國遊客等。
在區域層面,馬國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亞細安國家,1991年邀請中國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作為馬國政府賓客,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亞細安部長級會議。這為中國最終在1996年成為亞細安全面對話夥伴鋪平了道路。馬哈迪應對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影響時,對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表示感謝。他在1999年曾說,「中國確實是朋友,遠遠超過其他一些所謂的朋友」。
中國也支持馬哈迪提出的區域一體化概念。1990年中國時任總理李鵬訪問吉隆坡時,馬哈迪提出了東亞經濟核心論壇(EAEC)。中國原本猶豫,但國家主席楊尚昆最終在1992年宣布,EAEC「對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具有積極意義」。另外,中國時任總理朱鎔基1999年11月訪問吉隆坡時,馬哈迪再次呼籲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朱鎔基宣布中國全力支持。
中國積極接觸馬哈迪
從馬哈迪於5月大選取得勝利到8月訪華的這一段時間,中國儘力嘗試接觸馬哈迪,以及與他關係密切的人。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馬哈迪5月10日宣誓就職時發賀電,稱馬哈迪是馬國和本區域的「資深政治家」,為馬國和亞細安的發展、中馬和東亞的合作,作出了積極重要貢獻。他也說,中國「高度重視」中馬關係,願與馬哈迪共同努力,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穩定發展。
中國駐馬大使白天5月拜訪馬哈迪時,發表了類似的談話。他說,馬哈迪是「中國人民尊敬的老朋友」。他指出,馬哈迪對中馬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因為中馬兩國現有的44年外交關係,有一半是馬哈迪擔任首相,而且在此期間他曾七次訪問中國。白天還表示,中國讚賞馬哈迪上台不久就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在馬國的投資。
在拜訪馬哈迪之前,白天會見了馬哈迪身邊的兩名關鍵人物:前財政部長、國家元老精英委員會主席達因,以及國英會成員、與中國有重要經濟關係的郭鶴年。郭鶴年多年來對中國給予慷慨援助,一直受到中國的高度重視,白天稱他為馬國華人的「傑出楷模」,是中國「十分敬重的長者和摯友」。為了表達敬意,中國駐馬大使館發布了一張照片,顯示白天親切地坐在郭鶴年身邊,用心傾聽他講話。
中國在7月欣然接待達因的訪問,卻推託財政部長林冠英的訪問。據報道,這可能是因為他直白地試圖要中國就兩個中資天然氣管道項目涉及違規行為作出解釋。達因的訪問官方色彩較淡,也是較有效的渠道,因為馬哈迪願意傾聽達因的建言。達因訪華期間拜會了李克強和王毅,說明中國對他此行的重視程度。
達因向李克強轉交了馬哈迪的一封私人信件。這封信重申馬國願意與中國建立關係,也顯然沒有提及陷入困境的中資項目。馬哈迪在信中保證,將致力於維護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並願意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他也表示,馬國歡迎中國企業的投資,並對馬中關係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儘管如此,達因提到,無論雙邊關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他相信馬中兩國都能找到解決方案。此話似乎暗指停頓的中資項目。
為進一步為馬哈迪訪華鋪路,7月至8月間,王毅在前來新加坡參加亞細安相關會議途中,前往馬國訪問。他對馬哈迪的拜訪原先安排30分鐘,後延長至90分鐘。王毅還見了幾名馬國部長高官,包括外交部長賽富丁、經濟事務部長阿茲敏、交通部長陸兆福、林冠英和達因。
大型中資項目命運
馬哈迪訪華期間強調了馬國所需要的中國經濟合作。他在阿里巴巴總部和吉利總部的訪問,表明他支持中國企業在馬國投資,以幫助馬國企業和產品實現國際化和海外擴張。馬中兩國也簽定協議,促進冷凍榴槤、橡膠、棕油和棕油生物燃料等馬國農產品出口中國。馬哈迪尋求的經濟合作著重於創造就業、創新和出口促進,這與他在上一個首相任期推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非常相似。
在五天行程的頭幾天,馬哈迪沒有公開提及中國在馬大型項目的命運。到了第四天,他在與李克強的聯合記者會上提到這些項目時說:「我們也希望讓中國了解馬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我相信中國將同情我們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部分財政問題。」
李克強提到要支持自由貿易時,馬哈迪小心翼翼地說,「公平貿易」與自由貿易同樣重要。他說,鑒於各國的發展水平不同,「我們不希望出現新殖民主義的情況」,因為窮國無法與富裕城市競爭。這種隱晦的批評在東道主聽來可能有些刺耳,但中國偶爾也會針對它在19世紀受到外國或殖民大國的侮辱表示不滿。
馬哈迪在訪華行程的最後一天說,馬國東海岸鐵路計劃和兩個管道項目「將不會繼續」,並且「將推遲到我們能負擔及貸款成本降低之時」。他說,他已向三名中國領導人解釋為何這麼做,並稱他們「理解我們的問題,他們理解為什麼我們必須取消」。
相比之下,中國避免官方特別提及停滯不前的中資項目,而且強調必須從戰略和更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待中馬關係。中國還強調了兩國之間的多方面關係,並指出馬國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
例如,對於馬國政府和馬哈迪對中馬關係的重視,馬哈迪多次將中國視為發展機遇和對一帶一路的支持,以及他對增進亞洲區域合作的貢獻,習近平在會見馬哈迪時表示感激。馬哈迪也告訴習近平,馬國對中國的友好政策沒有改變,歡迎中企到馬國投資,加深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好處。
馬中發表的聯合公報說,兩國雙邊關係將採取「戰略性和長期的願景」,並強調了馬中在雙邊和區域層面的幾個合作領域。公報指出,馬國將繼續「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倡議,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實施」《促進共同經濟發展的諒解備忘錄》,並「討論制定合作計劃的相關綱要」。後一句似乎暗指中國在馬停滯的大型項目。
另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說,兩國合作出現問題或不同觀點是不可避免的;這番話似乎也是暗指停滯的中資項目。他也說,兩國應該從友好和長期雙邊關係的角度來處理這些分歧,並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他進一步表示,這是雙方在馬哈迪訪問期間達成的重要共識。
未來方向
中國的重點似乎是讓中馬關係走上正軌。中國在馬哈迪訪華之前積極與馬哈迪接觸;訪問期間,中國強調了馬哈迪過去為建立雙邊關係和區域合作作出的貢獻,並希望他繼續為這兩個發展方向作出貢獻。
對中國而言,正確制定戰略或大局能建立一個框架,為諸如在馬國大型項目的命運等細節做好定位,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這些項目只是中馬多方面關係的一個方面,不應該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嚴重衝擊雙邊關係。
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項目是否永久性取消,兩國之間似乎還有游刃空間。馬哈迪在訪華最後一天表示,他的工作是就馬國需要的項目「制定原則」,細節則留給官員去談判。據報道,馬國政府已收到中國和馬國公司的報價,以低至100億令吉展開東海岸鐵路計劃,馬哈迪還說,願意考慮成本較低的替代選項,因為忽視它們是「愚蠢」的。這似乎意味著大型中資項目並未完全胎死腹中。
鑒於布城發出混淆的信號,中國採取戰略性立場,而不是過度反應的做法,似乎是正確的。此外,像習近平和李克強這樣的中國領導人承認馬哈迪是一位資深政治家,符合中國的傳統和做法——即使不認同他,也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一位資深政治家發生矛盾或爭執。中國視馬國為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它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亞細安國家。中國熱衷於與馬哈迪合作,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與自主。
作者是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前副所長、新加坡前外交官
原載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9月7日電子刊物ISEAS Perspective
吳漢鈞節譯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