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泊濤:電子證書何以沒有進步?
「電子證書」為郵政局與政府共同推出的網上身份核證工具,本身原意是讓市民可以透過「電子證書」,在網絡上運用智能身份證與身份證明,進行銀行交易與政府部門的各類服務,如車牌續領、申請自訂車牌計劃等。不過,電子證書年年虧損,近年亦已欠缺宣傳,似乎已經處於「雞肋」狀態。政府其實在此時,應該要檢討電子證書的存廢,並需要提出新技術取而代之。也許大家不相信,現時有效的個人電子證書只有不多於兩萬張,而用在身份證上的更只有163張。相信很大程度是因為使用不方便,以及需要用上電腦和讀卡器才能應用。
申請程序太繁複
現時不少科網企業,都已經研發不同的身份認證方式,如生物認證、樣貌認證等,準備度和保安度都已經處極高水平。相比這些新技術,電子證書的技術和應用功能就顯得非常落後,尤其是市民申請電子證書程序繁複,加上其應用範圍之低,令不少人不願申請電子證書。這樣的身份認證技術,與政府所提出的智慧城市不符。
現時不少服務,包括車輛登記續牌、駕駛執照續期等等,事實都毋須真人申領。因此,政府若果可以提升整體身份認證的技術水平,使用現有的生物認證、樣貌認證作身份證明,本身可以節省不少資源應該長長輪候人龍,對整體的公共資源運用亦有所幫忙。而在這些技術設計和交流方面,政府宜強與不同科技企業合作,令香港可以進一步在公共服務,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
政府應到芬蘭取經
最近政府提出建議,未來為市民創立數碼個人身分,這可能是從電子證書過渡到新平台的好機會。未來如果有了電子身分,將大大加快市民在處理續領政府牌照、康文署訂球場以及預約政府服務的時間。未來這個電子身份應該以流動手機應用程式和手提電話的指紋認證去進行,這樣可望加速市民參與度。北歐的芬蘭、瑞典都在這方面領先全球,芬蘭當地的認證方法是由手機服務供應商,為市民準備帶入公鑰基礎設施的SIM卡。香港相關部門的官員和議員不妨到訪當地吸收經驗,把成功例子帶回香港,同時也檢討電子證書未來的去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