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悶聲發大財

2019-05-29
 
AAA

shutterstock_1138158761_副本.jpg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最為香港人津津樂道的金句,應該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可是這一句之後,其實還有一句更值得大家思考,就是「悶聲發大財」。

其實「悶聲發大財」是一個商界管理哲學,因為任何買賣一旦自誇賺錢容易,最終得到的結果是被別人搶飯碗,除非自己的生意門檻極高,又或者自己擁有一些別人不可能擁有、複製,同時亦不能搶掉的東西,但要留意的是這些東西通常都很罕有,例如技術,又或者自己的腦袋。

故此,蘋果公司可以成為全球其中一家最大的電腦、手機企業,同時可以大大聲宣揚,因為此公司擁有自己的技術,唯一失去的是Steve Jobs的腦袋,但他留給蘋果公司的產物,乃是其他公司不能搶奪。
而且,Steve Jobs亦有「悶聲」之時,或者正如蘋果公司另一創辦人Steve Wozniak所言,車房的傳說有點被誇大,可是當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研發世界第一部商業化個人電腦Apple I時,他們二人何曾大鑼大鼓?反而在Apple I及Apple II成功之後,公司的內部矛盾卻令蘋果公司逐漸走下坡,甚至於1996陷入困局,不過,這一段時期並非「悶聲發大財」與否的議題,而是當時蘋果公司沒有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陷入困局。

故此,在分析中美貿易問題時,大家大可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狂妄,亦可以批評美國的部分制裁無理,可是當中國亦可以選擇限制Google、Facebook等美國企業在中國境內之經營空間,那麼美國對中國企業作出某程度的限制,似乎亦並非全不合理。但更值得大家三思的是如果美國沒有感到地位受到威脅,又會否以貿易戰的方式,去壓抑中國?當然,大家仍然可以批評美國這種霸權式政治不合理,但過去當日本迅速發展,美國覺得受到威脅時,最終日本的經濟便陷入近30年的困局;當全世界以為歐元可以挑戰美元地位時,最終歐元會否有解體的危機,早幾年曾成為金融市場談論的熱話。既然有前車之鑑,為何在羽翼未豐前,不可以「悶聲」多一會?

或者現在討論這個話題為時已晚,但當中美貿易談判仍未破裂,或者仍有變的空間,至少美國不少企業之盈利,仍然對中國有一定的依賴,亦即是中國仍有談判的籌碼,可是中國似乎應該參考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三策,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繼續打穩自己的根基,與更多國家開展友好關係,減少一些鋒芒,令其他國家減少一些戒心,或者才是長遠戰勝美國的方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國的軍方連續多日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令美方重新考慮是否撤銷部分中國貨關稅的提案,未必在短期內有決定。
    消息人士指財長耶

    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