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香港》10年發展 何以本地足球未起飛?
本港足球事業能否重拾輝煌? 立法會下周一會審批給予香港足球總會撥款,以執行足總提出的新一期《五年策略計劃》。足總主席貝鈞奇預料撥款順利,因此已開始計劃動用新撥款。
無論民間還是政府都不希望本地足球一蹶不振,2011年至2014年,足總獲每年2000萬元執行「鳳凰計劃」,改革和發展本地足球。2015至2020年,足總提出「五年計劃」,政府每年提供最多2500萬元推動。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在今年3月或以前,令港隊在國際足協排名,上升到130位,可惜未竟全功。
說香港人不熱衷足球比賽是不對的,英格蘭、德國、意大利等足球聯賽是香港人寧願半夜不睡覺都樂意捧場觀看直播的球賽。美國、西班牙、俄羅斯、日本、內地的球賽,本地的電視台亦有播放。偏偏本地足球聯賽入場人次近年有下跌趨勢,與制訂入場人次目標愈行愈遠。
事實上,本地職業足球員人數正在萎縮,2008年有450名職業球員,但到2018年卻減至250 人,跌幅達44%。
吊詭的是,港府、足總以至球隊近年投放更多資源,合作或各自培訓足球明日之星,參與足總培訓的人數由2010年的23300人,增至2019年的45800人,本地亦有球隊設足球學院,為球隊培育人材。但投身職業球員人數不增反減。足總之前的「五年計劃」被指大部分資源用於職員薪金,新一份「五年計劃」亦遇到同樣批評,但有消息指,青訓工作將由以往足總做主導改為球會作軸心,進行青訓的球會可透過計劃得到政府撥款。
職業球員的薪酬待遇不好、球會班費不多,是不是本地球壇「扶不起」的原因? 觀乎今年度港超聯十支球隊的班費,發現最多班費的富力R&F與最少班費的標準流浪,足足相差11.5倍。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本港所有球隊都欠缺資源。
更有人建議馬會每年將足球博彩盈餘,撥出一部分幫助本地足球發展,以17/18年為例,馬會足智彩收入有141億,建議撥1%平均分給10間球會,每間球會都可得1410萬元作經費。
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曾向民政事務局建議,增加本地足球場以應付需求,他提出摒棄七人草地球場,一個七人草地球場可建兩個五人足球硬地場,以解決香港土地不足問題。同時要落實每10萬人有一個標準足球場,以推動地區足球氣氛。
要提振本地足球事業,大家都明白不可一蹴而就,但「鳳凰計劃」及「五年計劃」前後已有10年,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就要再加把勁急起直追,查找不足,或者可能要轉換不同方式,扶助本地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