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世路:信和不能不愛國

2020-09-11
朴世路
財經專欄作家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9-11 at 11.56.18.jpeg

早前,有一個非牟利機構「香港社區基金」推出一本《沙族與海族》故事書,隨星島(1105)旗下星島日報、世界華文媒體(685)明報及南華早報附送,主要是「推廣關愛、包容、和諧、團結和彼此尊重」。世路極為同意這種觀念。

有不少人對這個「香港社區基金」極為有興趣,當中一位是世路之前提過的David Webb。根據傳媒查冊發現,「香港社區基金」原來為一間私人公司,董事與股東包括信和置業(83)主席黃志祥的子女黃永光、黃敏華、黃永龍、黃永耀及黃敏儀。其中,黃志祥亦為世路上周提及的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為唯一港資代表,至於黃永光則為其屬下的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的主席。

其後,黃永光親自發言,向David Webb承認自己是「香港社區基金」的背後話事人,又指真心認為香港需要關愛、包容、和諧、團結,最重要是尊重各界人士。他又指,自己也是David Webb「粉絲」,希望他繼續保持出色工作,並祝福其健康。

不過David Webb 似乎不領情,並指應該停止發佈《沙族與海族》故事書,同時支持取消功能組別的團體票的設計,不過黃永光卻指大家所談論的主題並非互相排斥,「無論當今政治結構如何,任何地方都需要和諧、尊重和友善」,同時他又感謝其建議,並指自己不確保日後均有票。此外,他亦認為總會有改進的地方,並應通過與當局及社會溝通,亦希望很快可以有機會與David Webb對話。

從以上留言可見到,似乎黃永光仍是希望和諧愛國基調,但並不希望社會應該有改變的態度,只是希望能夠以溝通改變世界,不過為何他們對國家仍然感恩戴德呢?

回顧起黃氏家族在港的發展經歷,黃氏家族新加坡以雜貨店起家,在1950年改以經營地產為業,遠東機構在新加坡主要商業區烏節路擁有多座物業,令他有「烏節地王」的稱號。1970年,正式來港發展,組成信和地產(247)來港上市,為公司主要股東。

由於祖輩黃廷方認識當時中銀新加坡分行總經理、後來在中銀港澳管理處擔任副主任的薛文林,故根據當年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相當於現時中聯辦主任)許家屯的自傳所寫,「運用他同薛文林的關係」,「中國銀行也積極給他融資」,在1970年代末高價大舉投得多塊尖東的土地,為信和地產打下在港經營的基礎,許家屯更指在「這樣的支持下,放手收購土地,面積幾乎與地產巨商郭德勝相等」。後來信和地產把部份地產業務,在分拆信和置業(83)在港上市,而信和地產則易名為尖沙嘴置業。

在中英聯合聲明後,信和置業一直看好香港地產市場,由於其早年業務根基在新加坡關係,缺乏在港相關的人脈,故其較少獲得舊樓重建及農地,所以屢屢需以高價向政府投得土地,如2017年以173億牽頭的取得的長沙灣地王,一度創出住宅總價新高,又或是向市區重建局取得舊樓的重建權益。根據資料,信和是市建局主要合作夥伴,承接不下10個項目,包括利東街「囍匯」、觀塘「觀月.樺峯」及「凱匯」等。

不過由於其發展模式問題,導致常常以高峰期投地,但在政府官員協助之下,卻往往錄得不少補償。例子如藍灣半島,信和在1997年3月回歸亞洲金融風暴前,信和聯同中銀及維德集團組成財團以168億投得藍灣半島地皮,創下當時地價新高,此紀錄之後20年未破。但由於樓市隨即於同年秋天下跌,財團或因面對重大損失,故決向政府改圖則,利用柴灣分區計劃大綱圖並沒有列明該地段的住宅地積比,另外當時沒有保護維港的高度限制能影響建築樓面面積計算,導致只需相關官員批准,即可以增加樓面,最終地皮可建築商用樓面面積達44,989 平方米(約48萬呎)前沒有補地價,導致政府損失約10億,審計署亦公開批評事件。

至於荃灣市區重建局項目「萬景峰」及荃新天地也是另外一個例子,該項目是和信和合作,但由於在1990年代後期收地價太高,至於推售時樓市仍未回復,導致該項目虧損近40億元,不過由於虧損關係,政府把荃灣運動場的一半地皮提供予市區重建局及信和,供其興建御凱,圖減少其虧損。

如果這些情況大家認為是巧合的話,信和在中國經營地產卻是波折重重,可以反映沒政府支持下的經營能力。於2007年,信和開始回中國發展房地產,於上海、成都、重慶、漳州、廣州、廈門、福州和深圳,取得約2,500萬呎的地皮,但據內媒的資料稱,這些樓盤開發速度非常緩慢,銷售亦不暢,而在2012年後,年報也不再提及內地土儲,似乎已不希望繼續擴大內地的業務。至2017年,更把當時全資持有內地最大的項目成都「信和‧御龍山」的住宅、商業及酒店發展項目的80%股權,出售予央企華僑城,獲利逾64億離場,至於餘下的項目亦不多,規模亦和香港不可同日而語,可謂基本上已退出內地市場。

由以上資料可以見到,在中央及香港政府的呵護備至之下,信和在香港發展不俗,為其帶來千億元以上的利益,令其在港有豐盛的生意規模,故為國感恩戴德,吶喊助威是必需的。不過,話說回頭,國家是否需要唯唯諾諾之臣呢?世路始終覺得未必,因為如果這樣,社會就會因為不願改變,導致逐步腐化傾倒。

習近平主席近年的改革,主力在於打黑除惡,並削減官二代的特權及經濟能力,把多出來的資源提供給一些有能力之士,使政權更加穩定之餘,也可以令民意支持更高。不過在香港的情況來看,有些人不知所進退,為了繼續維持香港特權階級,使有能力不能居其上,反映民意者也不可以作為民意代表,導致香港社會上下兩層逐步割裂,這又是誰之過呢?

世路相信,包括我在內也有不少人也是希望愛國,只是過往的一直的誤會難以冰釋,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之下,造成難以磨滅的損害,導致去年的暴亂發生。如果有人希望確實要為社會盡一分力,我認同黃永光的看法,「推廣關愛、包容、和諧、團結和彼此尊重」,不過在這些前提之前,要修補割裂,就要先從理解他人做起,如果做不了這一點,講求以上的東西,也是空話白話,但事實上,居上者很難明白在下者的辛酸,所以一切只淪為口號而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