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從冬奧後通關的報道看港媒水平
最近香港某網媒一則為了確保冬奧順利舉行要待明年3月才有望「通關」的消息,在本地引起了較大迴響,不少深受封關之苦的人除了感到無奈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憤怒,覺得中央為了面子而犧牲港人的實質利益。但想深一層,這則所謂的消息根本毫無可信度,杜撰消息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只有對中國完全不了解之人才會相信這種說法,至於報道這則消息的記者,水平更是低得無以復加。這一切綜合起來看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港人對國家的認知實在非常匱乏,而媒體要負上很大責任。
這則報道引述消息人士說,為防影響北京順利舉辦第22屆冬季奧林匹林運動會,內地當局對與香港免檢疫通關持續抱猶豫態度,事因中國成功舉辦冬奧,涉及中國政治社會體制是否優於西方的大問題。倘若明年2月中國成功主辦冬奧,處處展示出中國抗疫「完勝」的偉大面貌,可在國民產生勝過西方的國家自豪感上贏取一場重大勝利。因此一切不利參數必須盡量減少,當中便包括了與香港通關所產生的疫情風險因素。
但以中國之大、人口之多,哪年沒有大事?冬奧重要,那麼明年夏天的亞運呢?冬奧的比賽項目普及程度有限,關注程度恐怕還不及亞運。而這些運動會再重要,肯定都不及明年秋季舉行的中共二十大,然後2023年3月又是換屆的全國兩會,那麼按照消息人士的邏輯,後年3月都不要想通關了。但與此同時,明年中又是香港回歸25週年的大日子,不但是50年不變的承諾期踏入一半的里程碑,更是國安法出台和選舉制度改革後的第一屆特區政府,那麼按照消息人士的邏輯,必然需要大肆慶祝並確保順利舉行各項儀式,但如果屆時繼續封關,豈不是有傷中國政治社會體制的優越性?
由此可見,如果以消息人士的邏輯來推測應否通關,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再加上報道中「偉大面貌」、「重大勝利」等過時的內地術語,絕對不可能出自所謂的消息來源——一位內地官員,可見這則消息根本不足為信。但就是這麼一則低端的假新聞,居然會引起媒體的關注,不但大肆報道還向特首求證,可見處理這則新聞的媒體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的。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這符合他們一直以來對國家的偏見,即重面子大於人民的福祉、根本不在意港人的感受,因此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消息源。
儘管國家從沒公佈過具體的通關標準,但是大家對此心知肚明,就是本地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防疫體系並保持個案持續清零。因此,只要香港能做到這一點,隨時都能通關,如果始終做不到,那就只能等到疫情不再是威脅為止,和有沒有國家大事沒有一點關係。但是由於香港媒體自身水平低下,在報道中國新聞時不僅總是流於表面,而且總是帶有這樣那樣的偏見,久而久之大眾也受到潛移默化,對中國的負面新聞全盤接受,正面新聞反而會認為是假新聞,由此則不難理解冬奧後通關這則真正的假新聞,為何反而會得到大眾的信任。
一個人離開學校後,對世界的了解主要來自媒體,因此媒體可謂主導了大眾的世界觀。香港媒體的問題還不止是立場偏頗,根本原因是水平實在太低,筆者之前長期從事媒體工作,很多媒體從業人員自身的水平就極低,即使是中國新聞組的人對國家的認知也極為有限。也正是由於他們的水平太低才會信奉歐美的世界觀,才會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然後寫出錯漏百出的報道。在媒體的影響下,導致港人普遍對國家缺乏基本了解,更談不上什麼真知灼見,要改變這一點,除了在政治層面整治以外,恐怕還要設法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