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蕭芳芳背後的定海神針
張正甫先生追思會於9月15日在鄉村俱樂部以私人聚會形式舉行。在兩位女兒和好友的精心操辦下,氣氛莊重而自然。現場有來賓獻花,有張先生遺物(附上女兒的說明)展示,有一段「親愛的爸爸」短片播放和5位親人、朋友、學生簡短發言,最後才是芳芳感人的致詞。現場不乏眼淚和笑聲,展現出張正甫豐盛不凡的人生。
人稱「電視界教父」的張正甫在傳媒界立下豐功偉績,德高望重,他的離世令業界友儕無不悲傷。但相信最悲傷的莫過於其家人──芳芳、凱琹、雅琹,希望他們能盡快從陰影中走出來。
我與張正甫相識相交40多年,兩家三代人頗為熟絡,是為世交,而正甫兄與我更是知己摯友,由於彼此志向和愛好一致,常常深談暢聊無話不說。
正甫兄風趣健談,但為人老成持重。我們經常會就時事、傳媒工作以及人生哲理向他請教,正甫兄睿智豁達,對事物的見解精準而獨到,往往能令人腦洞大開。
芳芳說張正甫是她生命中的定海神針,此言不假。過往,眾人知他們情投意合相濡以沫,卻少人知道正甫在芳芳事業、學業、人生乃至健康、生活、家庭等各方面一直是她堅如磐石的定海神針。
在他們共同走過的40多年漫長歲月裏,無論順境逆境,他們始終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尤其在芳芳人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如芳芳獲獎無數演藝事業屢創頂峰時,卻為達成「醫生夢」決定再度求學,修讀美國「兒童心理學碩士」課程,抑或是芳芳為了保護兒童免受性騷擾,決定克服重重困難創立「護苗基金」的慈善事業,張正甫始終給予百分百的鼓勵和支持。有人說他倆一動一靜、性格迥異,但正因創意連篇與穩如泰山的優勢互補,才締造出如此光華燦爛的傳奇人生!
近30年,芳芳的耳疾日益加重,尤其是修讀長達4年半碩士課程階段,耳疾成了她學習、工作的重大障礙。2010年當她獲得排名首位「香港最可信賴人士獎」,我作為家庭醫生接受無綫電視訪問時,讀出芳芳早年給我的信,信中寫道:「昨天是我多年來最開心的一天,因為有整整一個小時沒有耳鳴。」事實上,耳鳴有時比耳聾更難對付和治療,芳芳也試過各種辦法,包括西醫、中醫、針灸、氣功、助聽器,但是都作用不大。外人無法想像,24小時不停地耳鳴對她的體力、集中力、意志力帶來何等的打擊,尤其是身處嘈雜的環境,她說有時令她幾乎「𨀤低」(倒下),出席一次公眾場合,往往要休息好幾天才能夠恢復過來。
對這一切,張正甫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比如有些場合,他會送芳芳先行離場,自己卻留下直至散場,以示對主人家的尊重;請朋友到家裏聚會聚餐,正甫兄例必忙前忙後張羅一切,生怕增加芳芳的負擔。多年來,除了長篇大論需要文字溝通,張正甫刻意勤學手語和唇語,雖然學得不很地道,但加上只有他們自己懂的眼神、表情,他倆早已打破了一切隔膜與障礙「一切盡在不言中」。難怪永遠如此的合拍無間,婦唱夫隨。
正甫兄對太太和孩子疼愛有加,他不止一次對我說:「為了他們,我必須保持健康和好心態。」他說到做到,日常生活相當自律節制,長期堅持「相對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每天早上打網球後再駕車去深水灣下海游泳,幾十年如一日,除此之外,他熱中於教育和慈善事業,即使退休後直至晚年仍然一直擔任大學傳播系碩士課程和帶碩士工作,以及擔任幫助重病兒童實現理想的「夢想成真基金」創會董事和董事。相信,這與他八十高齡能保持良好心態、健碩體魄和敏捷思路不無關聯。只可惜,至今醫學對胰腺癌仍然防不勝防,而且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只能嘆一句「天意難違」。
話說回來,男人活到80多歲已經遠遠超出了平均壽命,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地與世長辭,更是張正甫的福份。
追思會結束,在會場門口遇見其小女雅琹,我問:「聽說妳每天還在哭?」答:「是的,但哭不一定是悲傷,有時是幸福的眼淚。」
這是一場多麼溫馨的追思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