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樹宏:嶺南文化何以堪稱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

2023-01-04
 
AAA

 shutterstock_2093814595.jpg

廣東是文化沙漠?這種說法好像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丘樹宏對此有不同看法。

日前,丘樹宏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解讀嶺南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貢獻,並結合當下探討了嶺南文化在未來還能有哪些探索和嘗試。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嶺南文化對中華文明有哪些貢獻?

丘樹宏:在我看來,自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至今,嶺南文化對中華文明有過六大貢獻,包括:以趙佗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貢獻;以六祖文化為代表的佛教文化貢獻;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為代表的族群文化貢獻;以孫中山文化為代表的近代文化貢獻;以中共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貢獻;以改革開放文化為代表的當代文化貢獻。

專訪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丘樹宏

中新社記者:南越武王趙佗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丘樹宏: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統一了南越。任囂擔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不久,任囂病重而歿,其時秦二世當政,中原動亂,任囂委託趙佗接任南海郡尉,並交代趙佗自立為王,以保住嶺南不受戰火塗炭。趙佗實行「和輯百越」,將南越治理得很好,為漢朝保住和提供了一方偌大的疆土。

本人從2015年開始關注趙佗,並開始趙佗題材的文藝創作。我在2016年主創並於2017年開始公演的大型交響史詩《南越王趙佗》中,用三句話評價趙佗:中華統一英雄、嶺南人文始祖、海上絲路先驅。

57ac1709c608470da9c367cc882ff0c6.jpg

趙佗在傳播中原文化的同時,又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技術等帶進嶺南,從另一端即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嶺南文明。史書記載海上絲路起始於漢代,可以推斷趙佗很早就已經與異域有了交往,西漢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墓中發掘出土的大量異域文物,更印證了上述看法。

從秦代開始,尤其是漢代之後,整個嶺南完全成了中國不可分割的疆土;嶺南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補充和完善了中華文明;嶺南以其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中國與海外聯繫融通的重要通道和前沿。

中新社記者:趙佗之後,嶺南出現了另一個重要人物六祖惠能,他對佛教中國化作出了哪些貢獻?

丘樹宏:六祖惠能大師,俗姓盧,與趙佗一樣祖籍河北,是名門望族「范陽盧氏」之後。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

六祖惠能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惠能將佛教中國化、民間化,以一種六祖文化為中國以至世界的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可謂厥功至偉。

中新社記者:族群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哪些要素?各有什麼特點?

丘樹宏: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形成的族群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人類文明中也有一定地位。

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範圍是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周邊的粵西、粵北部分地區。粵語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廣東粵西地區的雷州文化、高涼文化和廣西地區的桂系文化。廣府文化形成於廣州府地區,又流行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外粵語華人社區。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長期形成的風格獨特的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認同的紐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華夏文化和中原文化,完整保持了漢族人的生命基因和文化基因。

潮汕文化,隸屬於嶺南文化,廣東三大文化之一,是漢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而形成的漢文化。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創造的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特徵是以海洋文化為主。潮汕文化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帶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點,貫穿於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

shutterstock_1248836752.jpg

嶺南的三大族群文化,及其衍生出來的華僑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蹟。中國公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唐宋以後,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對外貿易的擴大、交通的發達,移居國外的人數急劇增多,他們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後來統稱為華僑。

中國人在近代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傳播到異域,在僑居地形成以中國為認同取向、以儒家思想為價值體系核心,同時兼容吸收異域文化的華僑文化。

在中國文化地圖上,華僑文化形態獨特,它形成於異國他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住在國,又將異域文化帶回祖(籍)國,反哺家鄉,集中體現為敢為人先、愛國愛鄉、團結奉獻、追求民主富強的文化特質。華僑反哺家鄉的過程同時也是輸入異質文化的過程,這就構成了嶺南文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shutterstock_414133033.jpg

 中新社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如何概括孫中山文化?

丘樹宏:孫中山先生既是一個政治符號,也是一個精神符號、文化符號。

「孫中山文化」應該包括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與理論體系、經濟思想與社會主張、軍事思想與戰略戰術,以及以上三方面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孫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遺產。

「孫中山文化」的特質是,它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靈魂,既領導和印證了近代中國的文明進程,還將繼續印證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走向。前者是它的歷史意義,後者是它的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具有厚重的世界性和人類性價值。

中新社記者:廣東是中國紅色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紅色文化對現代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

丘樹宏:從辛亥革命前後開始,廣東就是中國紅色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東更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聖地。

廣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最早、影響最廣泛深入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地、工人運動的始發地以及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策源地,這為馬克思主義在廣東的較早傳播準備了物質基礎和人文環境。

廣東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成果。大革命時期,中共在廣東探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楊匏安在華南最早推介馬克思主義,陳獨秀在廣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於中共廣東黨組織的創建。1923年4月,中共中央從上海遷駐廣州,並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國共合作方針。

中新社記者: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在這裡產生了哪些新的文化?未來可以進行哪些新的探索?

廣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沃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過程中,廣東自始至終擔當了試驗田和排頭兵角色。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廣東率先在企業管理、價格、財政、基建投資、股份制、金融、外貿等方面進行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

廣東「先行一步」的生動實踐和豐富經驗,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擘畫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推動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更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丘樹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東走出了一條富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廣東特點的發展道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

2018年,廣東省委作出「1+1+9」工作部署,奮力開創新時代廣東各項工作新局面。2020年,廣東全面完成精準脫貧攻堅任務,全省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和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超12萬億元人民幣,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隨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東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新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