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鳴:天壇無語 逐夢有期

2024-06-07
郭一鳴
資深傳媒人
 
AAA

2024060704030164158.jpg
天壇公園中可見許多遊人換裝拍照留念。

上月底筆者隨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李大宏主席一行,應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邀請到北京參訪交流,拜訪港澳辦和中宣部,以及參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鳳凰網等。五天行程,令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進了彼此了解,特別是各大央媒在新媒體發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意創新、全球傳播力的大幅提升,給各位香港新聞界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亦帶來不少啟發,幾場座談會都有比較深入的探討,新聞聯還與央視總台簽署合作備忘錄,和中國記協亦將展開更深度的合作。此行收穫滿滿,而筆者更加有意外收穫。

  事緣行程第二天晚上接到臨時通知,翌日上午有半天自由活動。偷得浮生半日閒,我和團友文灼非兄決定去逛天壇公園。從我們住宿的酒店,沿祈年大街步行到天壇北門只需十來分鐘。首都這幾天都是藍天白雲,白天氣溫在二十六至二十七攝氏度左右,走路很舒服。踏進天壇公園,有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距離上一次遊天壇,已經整整三十年。

  一九九二年海峽兩岸代表團在香港達成關於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之後,於一九九四年二月在北京展開事務性談判,我奉當時任職的報館派遣到北京採訪,參與談判的主角分別是海協會的唐樹備、孫亞夫,以及海基會的焦仁和、許惠佑,那次談判過程曲折但取得一些進展。談判期間有一個星期天休會,我趁機去逛天壇公園。北京「二月春風似剪刀」,出門要穿上棉大衣。我從祈谷壇走到祈年殿,登上三層漢白玉圓壇平台眺望,自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至今六百年,這裏見證了華夏文明由盛轉衰,再到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滄海桑田。雄偉壯麗的祈年殿是這座古都最有代表性的地標之一,遊客可以進去參觀,我默默站在華麗莊嚴的大殿前方,仰望三十三米高的圓頂,想像幾百年前明清兩朝十多位皇帝在這裏祭天,祈禱五穀豐收國泰民安的神聖場景,當中包括大兵壓境逼和「明鄭」收復台灣的康熙大帝。

  三十年後故地重遊,正是百花盛開時節,天壇還是那個天壇,祈年殿藍色琉璃瓦三簷覆蓋,金色葫蘆頂在陽光下顯得有些耀眼。但是感覺明顯不同,最大的變化是中外遊客更多,笑容更多,歡樂更多。最惹人矚目的景象是在祈年殿、祈穀壇、皇乾殿、丹陛橋等各處皇家建築,見到一對對情侶穿上明朝皇帝龍服和皇后長裙拽地鳳裝,拍照留念,這些來過把「皇帝癮」的有年輕戀人,也不乏中年伉儷。奇怪的是沒有一對情侶打扮成清朝皇帝皇后,倒是有好幾個小女孩打扮成小格格,在人群中追逐嬉笑,似乎在提醒人們在距離皇帝祭天祈禱的地方不遠處的紫禁城,曾經居住過十位清朝皇帝。

  遺憾的是,皇穹宇外的迴音壁被鐵欄杆圍起來,遊客不能體驗神奇的傳聲功能。當年我一個人遊天壇,見到有人把耳朵貼近這幅三米多高的磨磚圍牆,和遠處另一個人說悄悄話,也想體驗一下,就請旁邊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幫忙,她站在大約二十米外貼近着牆身小聲說一句話,我果然聽到,輕聲回應一句,她也聽到了。可惜,經常有一些無良遊客肆意在迴音壁的磚牆上胡亂刻下「XX到此一遊」之類垃圾文字,為保護這座珍貴歷史文物,管理部門不得不禁止遊客靠近,當年憑牆傳聲的體驗,只能回味難以重溫。不過,每一個來到北京來到天壇的中外遊客,都可以用心聆聽到歷史的迴音。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一次採訪海峽兩岸會談,一次香港和內地新聞界交流,在北京天壇公園找到交集。去年曾經見到當年參與北京海峽兩岸會談的主角之一,他已經退休,但仍然關注海峽兩岸局勢,我也是從那次採訪之後就一直關注海峽兩岸新聞。最近「台獨」勢力很猖獗,企圖倚美抗中,公然數典忘祖,今天在台灣稱自己是中國人竟然要被「原諒」,這種荒謬的事情是三十年前實難想像。「台獨」勢力挑釁,是低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統一的傳統信念。青山常在,天地不老。六百年北京天壇見證了明清兩代以及抗戰勝利之後中央政權收復台灣、治理台灣的統一偉業,相信一定會再次見證中華民族實現祖國統一的夢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