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電子化交易普及 誰在追趕誰?

2017-10-19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444.png

近日有評論指中國內地發展流動支付交易平台發展迅速,而香港邁向「無現金社會」之路相對緩慢,有落後市場趨勢之嫌。人民銀行八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包括Alipay 支付寶、百度錢包、WeChat Pay 微信支付等)處理網絡支付業務9千億宗,涉及金額逾26萬億人民幣,證明電子錢包為內地人廣泛使用程度驚人。以支付寶為例,其自2004年推出以來在淘寶網購平台中為各用家廣為使用,至今已衝出淘寶,在內地成為隨處可見的P2B (Person-to-Business) 日常手機儲值支付工具,亦是家喻戶曉的P2P (Person-to-Person) 用家相互轉賬工具。

雖然內地流行流動支付交易,但批評本地「無現金化」落後並不公道。本地自1997年起通用的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是世上最早發展的電子貨幣,至今仍是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典範及參考對象。此款非接觸式付款智慧卡最初只應用在公共交通工具,後來陸續擴展至零售及食肆業務。可惜的是,二十年過去,本地市民仍一般只以P2B 八達通作小額支付,網購方面似乎亦只限於成為內地淘寶網站中其中一個支付方法。今年八達通雖然緊貼市場推出「O! ePay好易畀」小額流動支付服務,卻不如支付寶及微信支付一樣成為席捲本地成為新潮流支付工具。

若然查閱香港金管局的儲值支付工具(Stored Value Facility)持牌人紀錄冊,不難發覺耳熟能詳的八達通、Alipay、WeChat等已在香港作登記,可合法提供儲值支付工具。有趣的是,有更多不同較為大眾忽略的公司亦已註冊有關牌照,包括號稱為「香港人的電子錢包」的TNG Wallet手機軟件,可繳付的士車資、網購、零售付賬、甚至像PayMe、支付寶及微信支付一樣提供P2P轉賬等多項功能。今年二月匯豐銀行亦推出PayMe手機軟件,打正旗號方便用家與朋友「夾錢」食飯,是一個須實名登記的P2P「過數」手機軟件,過數方法與支付寶及微信支付類同,快速易辦。

鹹魚青菜各有所愛 無須強迫改變

筆者多次向朋友推介此手機軟件亦不成功,友人不慣使用P2P平台,直問既然可現金或銀行轉賬,為何需要額外下載手機軟件?與內地人交易轉賬又必定使用橫掃內地市佔率的內地手機軟件,而由八達通推出的O! ePay及「Hong Kong Bank」推出PayMe的本地應用率又不高,更何況更少聽到的TNG Wallet?

對於不少香港人而言,手機軟件應用仍存在一定風險,選擇銀行、信用卡及八達通服務直接於實體店拍卡付款,或網上支付,更為可靠。本地的網上銀行服務十分全面,亦有多重身份驗證功能,確保賬戶不被盜用,一旦發生盜用事件仍有跡有尋,可向銀行求救或投訴,因而是一個較為安心的選擇。而且香港人使用信用卡的比例亦比內地高很多,如近年VISA熱推的PayWave功能就為信用卡用戶提供快捷方便的支付方法。

個人喜好不同,支付方法不同,本來難以直接比較這是否「落後」的表現。對於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有選擇的權利。若強行推出全面流動支付無現金化,恐怕只是扼殺市民選擇的權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