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運輸業新商機 靠港珠澳大橋搶灘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不但便利三地居民穿梭往來,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更對周邊經濟有很大幫助。貨運業界指,大橋開通可令陸路運輸發掘新商機,但行內人手青黃不接,擔心「舊肥豬肉幾大都食唔落」。
港珠澳大橋是首個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跨境運輸基建項目,車輛取道大橋,可大幅縮減往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行車時間。例如往來珠海與葵涌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可以由目前的大約3.5小時縮減至約75分鐘;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則可以由目前的約4小時縮減至約45分鐘。
陸路客貨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說,過往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九成貨運以水路為主,因內河船載貨量大、成本較低,如果勉強要經陸路貨運,就要從葵涌碼頭出發,經皇崗口岸或深圳灣口岸進入內地,取道虎門大橋「兜大圈」往珠海中山一帶,來回行車距離約400公里,陸路運輸根本無從插手。不過將來隨着大橋開通,來回香港和中山珠海只需約200公里,燃油成本和行車時間亦會節省至少一半,競爭力大增。
蔣志偉指,港珠澳大橋通車對陸路運輸業來說「幾乎看不到有什麼害處」,不過業界本身有隱憂,就是人手短缺的問題。他說目前貨櫃車司機平均年齡超過55歲,部分更超過65歲,即使司機的月入已比其他行業高,但仍吸引不到年青人入行,「駕駛跨境貨車的工時過長,加上青年觀念改變,錢再不是入行的最重要因素,他們寧可掙少一點錢去換取私人時間,所以難以吸收新血。」,他建議政府考慮輸入外勞司機,並如建造業一樣引入培訓課程,以紓緩行業老化問題,否則「即使有舊豬肉在我們(陸路運輸業)面前,我們都食唔落。」
中港左右軑非大問題 蔣志偉:應提供駕駛課程調和
大橋口岸開通後,不僅讓珠江西岸企業進出口降低物流成本,更大大方便了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人員往來。不過中港車輛左右軚的問題卻引起不少疑問,包括中港牌的炒賣問題,雖然當局已增加來往粵港的內地私家車配額數目至1千個,香港私家車配額數量更有1萬個,但中港牌仍出現「炒價」。
蔣志偉說,現時兩地車牌互不認可的情況荒謬:「美加車牌都能互通,但在一個中國下,粵港兩地車牌仍未統一,是十分擾民!」他指左右軚適應問題十分輕微,建議為兩地司機提供簡易的駕駛課程,不但有效從源頭打撃炒風,更有助促進車主使用港珠澳大橋來往三地,使大橋的效益推至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