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應對貿易戰立足「得道多助」|中國一週要聞
北京應對貿易戰立足「得道多助」
10日,特朗普簽發了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的清單,這是特朗普「極限施壓」威脅下的新籌碼。該清單即便生效,至少也要到8月底。此前,中國仍有時間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去「合縱連橫」爭取更多支持。
中國「多邊應對措施」漸露端倪
中國商務部7月12日發表了一份2,000多字的聲明,公文中直指美方污蔑中方在經貿往來中實行不公平做法,佔了便宜,是歪曲事實、站不住腳的,並宣稱採取多邊應對措施。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政治局委員楊潔篪7月14日在第七屆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強調,「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威脅全球經濟增長,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擔憂,遭到普遍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全球各國——而非中國一國——的挑戰。所以,中國在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也是在維護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德期間,在新聞發佈會上以幽默的談吐、風度,也強調了「我們中國就是要和其他國家一起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的立場和態度。
顯然,延續不願意在貿易戰中開「第一槍」的思路,中國牢牢佔據這場對抗中道德制高點的基本立場在繼續強化。
中國尋求歐美支持聲音
李克強的德國之行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遵守WTO規則、主張多邊主義、多邊貿易,以及共同阻止世界陷入貿易衝突升級的泥潭方面,中德取得了共識。兩國還簽署了約3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其中包括將在廣東落戶的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巴斯夫石化一體化項目。
輿論關注的協調貿易戰的「關鍵人物」王岐山也在11日會見了美國芝加哥市市長伊曼紐爾一行,其中包括美國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董事長馬斯特及其團隊。
馬斯克已經確定在上海建立特斯拉超級工廠,預計在2020年建成。除了在上海建廠外,特斯拉還將在北京設立中國區總部和美國之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而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恰是特朗普政府要打壓的「中國製造2025」內容之一。這不啻是給了特朗普一個不小的難堪。
此外,上海美國商會最近完成了對400家在華美企的調查。報告顯示,約62%受訪企業預計今年將增加對中國投資,高於2017年的53%。
中國官媒發表評論《美國對世界的傷害不只是幾個百分點》,援引摩根斯坦利的報告稱,美國近期的貿易保護主義動作,不但對其他經濟體造成破壞,也會把美國自己的GDP增速拖慢0.3到0.4個百分點。對此,評論認為,對美國的錯誤做法,「譴責不能停,反制不能止」。
歐洲立場存在不確定性
觀察者認為,中德雙方的合作,可視為「暫時的同路人」,而遠非共同應對美國的夥伴或同盟。德國「准備支持歐盟削減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的表態,足以說明看似一觸即發的美歐貿易戰,和美中的完全不能等而觀之。中國尋求「新夥伴」抱團對付特朗普,看來並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前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10日傍晚抵達柏林。有不少猜測認為,這是中方談判過程中釋放出的「特殊善意」,因為此前德國方面對劉霞表現出「特別關注」,並嘗試促成其赴德。但外交部發言人強調此事是「非外交性質的」。
俄美關係轉暖或成變數
在國際外交的變局中,對中國而言,歐洲新夥伴可能遠沒有俄羅斯老朋友的關係來得重要。有分析指出,中國輿論界對美俄關係趨暖似乎顯得過於麻木。
G7峰會上特朗普呼籲重新接納俄羅斯言猶在耳,G20峰會「雙普會」的時間從預定的半小時延長到兩個多小時,並且達成了對敘利亞問題的協議,還要算上特朗普對烏克蘭問題的表態。如果在基辛格的斡旋下,美國完成「聯俄制華」的戰略轉變,那麼中國在上一輪的「美中蘇」「三國殺」遊戲中的角色,也將發生逆轉。
最新消息是俄美領導人即將進行正式會晤,顯然尋求任何潛在合作夥伴的不僅僅是中國。
有專家指出,美俄關係的改善並不容易,特朗普會受到國內和美國的歐洲盟友的反對。
世貿例審中美交鋒
北京時間7月14日凌晨時分,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第七次例行貿易政策審議結束了。雖遭美國代表激勵指責,但中國仍正常過審。這一事實說明美國「無差別」揮舞關稅大棒的行為已經把自己放在了全世界的對立面。
而北京在紛繁複雜的國際政經局面中,也迫切需要保持清醒,機動應變。此前「聯手應對中國」的話題就曾被提出,而中國外長王毅則明確警告中國「不希望背後有人打冷槍」。在尋求支持者不能迅速見效時,避免出現更多的對手是務實明智的選擇。
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合設機構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岡薩雷斯日前表示,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交織和依存程度不斷加深,因而任何單邊主義的貿易措施最終都不會奏效。這似乎顯示,中國「得道多助」的策略正在奏效。
中國對兩岸和平統一信心十足
7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參訪團,就兩岸關係強調了「四點堅定不移」,特別指出「民族復興道路上,台灣同胞不應該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
台灣媒體評論認為,「新習四條」顯示了大陸對和平統一有「堅定的自信」,其緣由一是具備反「台獨」的手段和能力;二是大陸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對台具有顯著「示範效應」。
有評論指出,在美國軍艦繞台航行後,中方表態並未如慣常那樣措辭嚴厲「抗議」美國、「警告」台灣當局,而是直接對呼籲「台灣同胞千萬不要幫美國打台灣牌」,體現出大陸政府對台思路的轉變,即「直接在台灣民眾中持續施加影響力」,這更是強大自信的表現。
中國軍改為「避戰」而非「備戰」
(圖為解放軍空降兵某訓練班畢業演練現場)
近日,英美均有媒體以聳人聽聞的標題稱,從中國洩密的文件獲悉,中國軍改是為了「趕超美國」,意指中國在「強軍備戰」。
但這些報道也提到,該文件強調,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報道稱,「中央軍委的報告說,一個強大的軍隊,也是擺脫那種認為崛起大國和守成霸權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思維的最有效途徑」。
另有報道稱,中國軍方在上海和北京均部署有「網絡部隊」,並於上月底完成「擴編」。而美國則於近日終止了網絡中立法案,並計劃將於兩個月後建成133支網絡作戰任務部隊。此前,美國網絡部隊已經於6月20日獲得國會授權,可以對判定的「網絡攻擊行為」進行打擊。
由於互聯網是美國發明的,全球僅有的13台IPv4(互聯網協議第4版)根服務器,包括唯一主根在內的10台設在美國; 2017年后在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下新增25台根服務器,美國仍搶佔了1台新的主根和2台輔根。也就是說,佔有互聯網絕對控制權優勢的美國,在互聯網領域基本可以做到「吊打」任何敵人。難怪有分析指出,和貿易戰目前所涉事務相比,網絡安全信息化領域或許才是決勝戰場。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美國防長馬蒂斯一行訪華結束後,把在中國用過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全部丟棄。 據稱,此舉是防止電子間諜技術。或許這是外事活動中早就採取的標準流程,但該報道的極力渲染,成功誘導讀者形成了「中國網絡部隊無孔不入」的印象。
中國古話說「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二戰后美軍勢力在全球的一舉一動,都在彰顯「國民安全感」和軍事實力的關係。中美間此輪大國博弈,或許會重新闡釋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我不是藥神》「改變現實」純屬過譽
近日,隨著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許多話題在朋友圈刷屏。
對於上映9天票房統計已經超過20億元(1元約合0.16美元)的國產片而言,很多人驚歎其為「神作」「改變現實」,並且在影評網站形成一種「暴力點評」:凡對該片稍有微詞的言論,都會迅速被口水淹沒。一些有影響力的影評人表示,該片堪稱難得的「良作」,但距離「神作」仍有不小的差距。該片最神奇之處在於,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且帶有高度敏感性的題材,居然能處理得如此「柔軟」,且能順利通過審核。
不少評論認為,影評將所有「惡」的根源歸於研發新藥的廠商,是不公平且不合理的;但同樣有評論認為,如果影片再更「現實」一點,還原出中國高藥價背後稅收、流通環節所扮演的角色,當然會更有價值,但估計沒法「過審」。
事實是,中國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份以來,已經在多個正式場合公開表示要「加快抗癌藥降價」。因此,即便這部影片被過譽為「改變國家的電影」,也最多只能說在相關問題上促進了改變的速度。有觀察家據此提醒,在中國,電影或傳媒要想設置議題推動社會進步,必須與政府「合謀」與「妥協」。
來自官方的最新回應是,7月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通過媒體表示,將就醫保目錄外的抗癌藥開展准入談判,以促進降價,具體思路是「有效平衡患者臨床需求、企業合理利潤和基金承受能力」。
而7月9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回答有關提問時也直接點名該片,並稱「相信中印醫藥貿易合作擴大和深化,將進一步增進兩國民眾的健康福祉」。
另有評論認為,該片在美中貿易戰趨熱的大背景下,公然在片中宣傳「假藥有理」,為美國批評中國不尊重知識產權提供了口實;而且,「中國當下面臨的新藥、芯片慘淡現狀,不正如影片所示嗎?」該片在國內的「正規」宣傳明顯受到限制,似乎印證了這種觀點。
遼寧鼓勵二孩生育或祭「大招」
越來越多的中國省份已經意識到人口問題或將日益成為制約發展的大問題。低於1.3%的國際「超低出生率」、人口淨流出全國第三的遼寧省,為了鼓勵生育,近日出台了《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進一步簡化生育登記,同時還將完善生育家庭的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
專家表示,遼寧的做法對全國許多地區都具有借鑒意義;而且可以參考國外人口出生率低的國家的一些做法,在具體補貼多少錢、多放幾天假等方面加以明確,「這樣才能激發生育積極性」。
該《規劃》還提出要「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