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加強新形態合作夥伴活動 活化本地社區
如果一個社區,沒有人氣,就沒有生命力。最近台灣不少地區都致力善用社區空間,讓文創風潮站起來。不少年輕人都想擺脫舊經濟的既定工作模云,選擇在市集擺檔,經營咖啡店,或是擔當自由工作者,寫文章,為不同企業準備企劃書等。身邊的文青朋友,不少也決意從事文藝工作,有做花店,有的做雕刻,也有畫家專心創作。回望香港,近年文藝氣息也越趨濃郁,有藝術工作者在火炭開設工作坊,也有在石峽尾的文化區舉辦教室。最近有商家開放球場,基匯資本夥拍香港電台辦了一個與別不同的藝術活動,名為好想藝術。讓人很感動的是,平日可能沒有太多人使用的舊式球場,有了藝術家的新思維和裝置,吸引了不少街坊前來參加活動。
參考台灣的情況,華山文創區近年成功吸引了年輕人進駐,每逢周末都有不少人來細心欣賞表演,閒逛一下各種小店,而且營運商也引入各類別緻的小商店,創造了不一樣的氛圍。反觀香港這邊,年輕人缺乏的是空間和地方,近年多了商場租出地方給年輕人辦市集。如果政府帶頭多開放一些社區會堂、運動場等,給予年輕人自發申請辦些活動,活化各區,總比浪費場地為妙。
而且,作為本地營運商場最具規模的領展,不妨也把旗下商場拿出來,與媒體、非政府組織和社企去申請,調整一下經營的策略方法,容讓本地居民能組織活動,激發社區能量。正如領匯監察所言,自從領展轉售商場後,太著眼於股東及投資者的利益,而忽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反之,近月看到一些媒體,主動成立了社區組,積極尋找地方舉辦活動,而每次活動都吸引到不少有特色的小商戶和年輕人參與,這說明市場不缺乏新思維,卻是沒有好地方。
民政局、康文署和官員不妨多到台灣和其他地方參觀,吸收別處好的經驗,引入香港,同時賦予多點資源和權力給民政署和區議會,轉化撥款和資源,締結社會關懷。社區設計,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開展各階層的對話,盡用不同團體的資源。好想藝術是一個不錯的社會實驗,讓未來各方多點活用社區的每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