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社區貨幣可以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

2018-01-19
艾迪
90後IT狗
 
AAA

lee1.jpg
灣仔利東街清拆後改建成名為「囍匯」商場。(Wikimedia Commons)

總有一間喺左近的連鎖店鋪,成為凡事求快香港人衣食住行的首選。但大家似乎沒有想過,連鎖集團的提供的便利快捷,卻逐步提高了我們對它們的依賴,為不論新舊的地區小店,埋下「光榮」結業的伏線。 

十年前,灣仔利東街清拆後改建成名為「囍匯」商場。市建局嘗試找回二十多間當年在囍帖街的舊商戶,但由於租金比清拆前貴三倍,最終只有兩家回去;其中一間更不再賣囍帖,改賣高檔巧克力和服飾,令囍帖街桃花不依舊,人面更全非。 

一切東西在清拆過後,似乎都回不了去。 

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一間又一間小店,逐漸在身邊靜悄悄地流走消失。但單純鼓勵身邊朋友多點消費,難道就能夠令小店可以長久經營嗎?有沒有一些實際東西可以付諸實行,能幫助小店長遠地營運下去? 

外國例子告訴我們,社區貨幣似乎是幫助小店的其中一個可行出路。 

鼓勵居民留區消費 刺激社區經濟 

顧名思義,「社區貨幣」是由社區自行發行的「貨幣」。和國家發行貨幣不同,社區貨幣只按居民的意願發行及流通,一走出社區就等同廢鈔;設立社區貨幣的目的,是希望鼓勵居民留在當區消費,令經濟活動及購買力不會外流,同時促進當地小商業發展,鼓勵社區居民善用自己才能去提供服務,刺激社區經濟。 

以英國城市布里托斯 (Bristol)為例,該城創造了價值七十萬英鎊的社區貨幣布里托斯鎊 (Bristol Pound),吸引市內超過八百家商戶參加計劃,而除了咖啡廳及餐廳,連航空公司及大型超市亦想參與其中。用家除了攜帶現鈔,亦可以透過手機使用布里托斯磅購買貨品和服務,方便程度簡直可媲美真實貨幣。 而英國另一社區貨幣托特尼斯鎊 (Totnes Pound),更加協助社區渡過2008年因石油價格波動而導致的經濟危機,讓居民免受波動影響,享有相對穩定的生活。 

從兩個英國例子可見,社區貨幣的發展潛力可以相當巨大,小至方便居民於社區內的衣食住行,中至讓大商家都想成為計劃的一部份,大至對沖國際經濟危機,讓社區經濟免受衝擊。 

本港類似計劃較零碎 持續推行成難題 

香港社區是否沒有社區貨幣?非也。香港部份地區都有推行以「時分券」作基礎的社區貨幣,由不同的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聯手推動。但這些計劃普遍規模較小,例如只有會員可以參加,或只有數間小店參與其中;有些計劃主要幫助弱勢社群,讓他們以勞動力換取「時分」,再換取食物及基本生活所需。因此「時分券」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都非常陌生,更不要說想在香港推動更高層次的社區貨幣發展。 

最近香港有藥業公司在營銷過程中推出類社區貨幣「幸福多拿」,以寫一個幸福故事換取現金券作招徠,吸引各位網上看倌到小店消費。一條廣告好點子,短時間內絕對可以令小店貨如輪轉,但營銷手法「筆直」一完,功效就隨即煙消雲散。要建立如英國般成熟而廣泛使用的社區貨幣,從而令小店永續營運,除了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默默耕耘外,亦需要大家為自己社區行多一步,各盡所能,構思多些好點子並付諸實行,為身處的社區帶來小改變。 

不如今天就鼓起勇氣,敲敲鄰居的門,捋高衫袖一齊度橋諗諗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參考台灣的情況,華山文創區近年成功吸引了年輕人進駐,每逢周末都有不少人來細心欣賞表演,閒逛一下各種小店,而且營運商也引入各類別緻的小商店,創造了不一樣的氛圍。反觀香港這邊,年輕人缺乏的是空間和地方。

    許復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