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貿易戰祭出了第一個全球化犧牲品
賣到中國的德國汽車漲價了!
中國消費者還沒說啥,美國藍領工人開始焦慮了。這看似令人費解的一幕,就在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背景下上演了。德國汽車成為特朗普關稅政策祭出的第一個犧牲品:明面的犧牲品是在美國設廠的德國汽車公司,潛在的犧牲品則是美國汽車工人的就業崗位。
先還原一下新聞事實吧:7月30日,德國寶馬汽車公司將其旗下在美國生產並出口到中國的兩款運動型實用汽車(SUV)在中國銷售價格分別提高4%和7%,原因是成本增加。至於成本增加的原因,也不難找到:自特朗普政府對多國多線發動加征關稅的貿易攻勢後,美國產寶馬車的全球採購零部件價格上漲了。同時,作為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之一,中國從7月6日起對產自美國的進口汽車在新實施15%關稅基礎上再加征25%,即征40%的稅。這意味着,今後以美國為原產地的各國品牌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因價格因素而減少。
早在白宮對其主要貿易夥伴開徵鋼鋁關稅、打響貿易戰第一槍起,就有不少業界人士分析說,全球化產業鏈發展程度很高的汽車和電子產品可能會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因為,全球大型汽車生產商都是重量級的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建廠。根據《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今年6月公布的最新榜單,2018年全球100家最大汽車零部件公司(100 Top Global Suppliers),來自德國、日本、加拿大、西班牙、韓國、墨西哥和中國等17個國家。每輛汽車涉及的零部件高達上萬個,從組裝到生產下線,離不開全球產業鏈上各國各供應商的精密分工,協同合作。
此輪貿易戰對汽車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細小環節的影響,都會攪亂整條產業鏈,這就是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美國對產自其他國家的鋼鋁產品加征關稅,隨後不少國家進行反制,就殃及包括美國通用、福特在內,也包括德國寶馬在內的各大汽車企業。《金融時報》指出,事實上,唐納德·特朗普為了兌現其競選時將工作崗位帶回美國的承諾,撕毀了他認為會損害美國藍領選民的國際協議,這實際上已經開始摧毀汽車製造商們熟知的世界。
一起被特朗普摧毀的,可能還有他天天掛在嘴邊要保護的美國汽車工人即藍領選民的就業崗位。因為,美國總統讓「關稅子彈」對外一陣狂掃,被反制的鋼板給彈了回來,打傷的倒是在美國設廠、解決美國人就業問題的外國車企。德企戴姆勒公司表示,2017年它在美國生產汽車的20%銷往中國,2018年二季度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它的凈利潤已下降27%,如果加征關稅繼續,它將重新考慮生產布局,包括在中國建立新廠的可能性。
再看寶馬汽車公司,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城(Spartanburg)建有其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廠,現已超越美國本土汽車品牌,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出口企業,在當地僱傭員工9000人。在斯帕坦堡城周邊,還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200多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廠,每一家工廠都有當地僱員。去年,斯帕坦堡廠出產的寶馬汽車,70%都銷往美國境外,約25%出口到中國。《紐約時報》報道稱,寶馬公司曾給美國商務部寫過一封信,表示如果未來出口美產寶馬SUV成本過高,公司將會考慮削減在斯帕坦堡城的投資和生產規模。
作為連續9年穩坐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的中國,一直都是各國各大車企青睞並不願輕易放棄的市場。奔馳、寶馬兩家德企的潛台詞已經很明確,那就是:貿易戰如果繼續下去,在美國減產裁員不可避免。
《金融時報》曾引用一位專業人士的話,將貿易戰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的影響形容為一場「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風暴」的「完美」在於一絲一毫都指向它的反面,即各種因素組合起來,對全球汽車行業會帶來致命性的打擊。還是那句話,阻止風暴的球在白宮手裡,怎樣拯救風暴中的同胞,就看它願不願意踢出這一腳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本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