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新關係「再出發」

2018-11-19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LEE1.jpg

40年前的11月12日,高齡74歲的鄧小平訪問新加坡。鄧小平參觀了裕廊工業園區、建屋發展局,還在裕廊山揮鍬鏟土,栽下了一棵海蘋果樹(Pong Pong tree)。

就在鄧小平回國的一個月後,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由此拉開序幕。

如果不是今年中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如果不是本周中國總理李克強來訪日與1978年鄧小平訪新不偏不倚是同一天,中國領導人估計不會主動談到鄧小平訪新的歷史;許多年輕新加坡人也都不知道,我們這個小國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竟然有一段特殊的淵源。

毫無疑問,中國決定啟動改革開放並不是哪一個外國所能主導,而是中國的內在需要的結果,但新加坡經驗曾經給過鄧小平靈感也是不爭的事實。新加坡或許也給了他鼓舞,證明一個華人占多數、一黨治下的國家,能夠同時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並實現政治與社會穩定。

中方史料顯示,鄧小平回國後重新起草三中全會講話稿,在與同僚討論時特別提到新加坡的工資與房價、房租比。1979年10月4日,他又依據新加坡吸收外資的經驗下達指示:「我們要下這麼個決心,權衡利弊、算清賬,略微吃點虧也干……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新加坡官員則記得,鄧小平當年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以抗衡蘇聯和越南,建國總理李光耀則要求中國停止支持東南亞共產主義武裝活動,停止無顧忌地訴諸中華民族的血緣情結。後來,中國停止了這類行為。

打開國門歡迎外資,讓「鄰居放心」以爭取寬鬆的國際環境——這些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精髓,也是鄧小平訪新得到的一些啟示。在此後四十年里,兩國始終保持台前與幕後的合作。對於有幸深度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新加坡人十分榮幸,也感念是實現了共贏。

時移勢易,今天的中國已遠非貧窮落後,「摸着石子過河」的封閉國家,而是舉足輕重的國際大國。新加坡雖然也快速地發展,但中國這個「老朋友」有時已顯得「可望不可即」,中國則抱怨新加坡「應該更理解」中國的關切。

兩國對國際規則的不同觀點,在2016年南中國海仲裁案後凸顯,到2017年中國舉行首屆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峰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未曾出席,新中關係進一步成為媒體負面報道的焦點話題。

但在兩國長期合作、共同利益的基礎,以及雙方的努力下,去年9月新加坡領導人在中共十九大前高調訪問北京,今年4月李顯龍總理出席博鰲論壇,兩國關係走出陰霾。尤其自美國對華啟動貿易戰以來,新加坡領導人多次公開發言反對貿易戰,力挺貿易自由化,而且言行一致地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的未來投以信心。新加坡的做法,簡言之,只是一貫地堅持原則立場,維護自身利益,同時願做能共度風雨的朋友。

第33屆亞細安峰會及系列會議本周在新加坡召開。新加坡是今年的亞細安輪值主席國,這一年裡,亞細安與中國達成了有法律約束力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COC)單一磋商文本,又舉行了亞細安與中國首次海上聯合軍演,促進了雙方的互信與合作。

也是在本周,美國副總統彭斯揚言對中國發起「冷戰」;美日印澳四國聯盟(簡稱QUAD)高官召開磋商,矛頭顯然指向中國。

這些膠着的局面,凸顯中國融入國際遇到了新挫折,箇中原因包括中國國內改革進度不足、對外關係處理手法有待改進,也有國際局勢的客觀變化。新加坡不能試圖介入他國內政,卻可以在國際合作上發力。例如,新加坡推動COC談判,就能推進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並保障自身利益;而從中國角度來說,繼續「讓鄰居放心」等於減低了西方國家以南中國海問題圍堵中國的口實。這是新中兩國實現共贏的新實例,支持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這是新加坡能繼續為中國改革開放發揮的作用。

前天晚上,新加坡與中國政府發表了李克強訪新的聯合聲明。除了附上新中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新中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等成果文件外,《聯合聲明》也直白地提到:雙方將繼續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友好關係,新方奉行「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雙方同意「基於規則的營商環境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聯合聲明》最後一句寫到:「李克強總理感謝新加坡政府的熱情接待,歡迎李顯龍總理2019年赴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李顯龍總理接受了邀請」。

當晚看到這句話,我有些五味雜陳,感覺早兩年兩國出現分歧的最後一筆賬,在此結清了。在總結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時,中國有一句口號:「改革開放再出發」,願此願景成真;新中關係,亦如是。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