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情緒問題「斷、捨、離」
當我們身邊發生一些重大事件,往往令情緒受困擾。有時候過一會我們的思緒便可回復平靜,但有時所引致的失意或焦慮,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如有失眠徵狀、對事物失去興趣等,就要注意是否已經將自己逐步推進情緒低谷裡,以及需要找人傾訴或尋求協助。
時下流行簡約主義,當中「斷、捨、離」的概念原來亦可套用到處理情緒問題上。當一個人充斥負面情緒時,就要懂得由「負面」的事物中抽身,特別是本身容易感到憤怒、悲傷的人,例如受情緒困擾時就暫時不要再追看牽動情緒或令人傷感的電視節目、書本或聽傷感的歌曲;反之,應該接收多一點正面資訊,做自己喜歡的事,排解鬱悶情緒。
要抒解情緒,有人會選擇做運動,有人喜歡看電影大笑一場,有人喜歡與三五知己唱卡拉OK,這些都是適合的方法。當感到失意、焦慮時,亦可以找身邊合適而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傾訴,老生常談「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試想像自己也不喜歡朋友對自己「收收埋埋」,有些說話縱然難於啟齒,但集思廣益總比獨自想辦法好得多。
當下一刻感到氣憤又或沮喪時,可以如何即時排解?其實只需持續緩緩地深呼吸數分鐘,將集中力專注於每次呼吸上,可有效穩定情緒。在社交媒體的時代,不少人會選擇即時在社交平台上與朋友分享感受,要注意朋友當中有機會有持不同意見的人也會看到帖文或者留言,若果知道自己未必能處理這些留言時,建議還是是與至親好友傾訴,或者提醒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留言。
在接觸到的個案當中,亦有不少人的情緒問題源自家人或朋友,他建議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情況下,可以主動講出心中所想,積極面對問題,免得讓問題繼續發酵。若然失意的人並不是你,而是你身邊一位遇上情緒問題的朋友,要耐心聆聽,適宜找一個寧靜地方,好讓本來已經情緒低落的朋友,不會誤會自己的情緒問題阻礙了其他人而不敢說出問題。
另外,在傾訴過程中,亦要抱著同理心正確引導有情緒問題的朋友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協助走出陰霾。不論自己、家人或朋友都好,若果發現情緒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或以上,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盡快找專業人士求助,尋求適切協助。
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姚家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