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與大自然連結 突破傷患局限

2024-03-07
 
AAA

 01.png
病人專注地為盆栽澆水翻土時,既能刺激視覺和嗅覺感官,更能提升病人解決問題能力,重新欣賞自己。 (醫管局圖片)

三月正是春暖花開季節。香港氣候溫和,很適合栽種植物,不少人都享受閒時在家翻翻泥土、澆澆水,細心呵護植物成長。一株株花草除具有觀賞價值,原來更能幫助認知障礙症和慢性痛症病人促進情緒健康、重新欣賞及肯定自己。

北大嶼山醫院職業治療團隊透過園藝活動,為正在接受傳統治療的認知障礙症和慢性痛症病人進行評估和訓練,讓病人學懂生命堅毅的本質,建立正面生活態度。北大嶼山醫院資深職業治療師張文靜指出,「相較功能性的職業治療訓練,園藝是一種『較軟性』復康治療方法。」由於植物可塑性高,與人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加上植物種類繁多,如花卉、香草和果樹等,為病人提供視覺、觸覺、嗅覺及味覺感官刺激,這些特點均成為職業治療的園藝活動題材。

以認知障礙症病人為例,職業治療師會透過園藝活動,為病人評估及提供訓練,觀察病人心智及認知能力的缺損程度,然後因應病人個人能力設計園藝課堂內容。張文靜解釋,針對早期認知障礙症病人,步驟繁多的種植過程可鍛鍊患者小肌肉活動能力,以及運用長期記憶和其他尚存認知功能。至於晚期認知障礙症病人,則較多著重系統化感官刺激,「例如病人以手指頭感受毛絨絨質感,感受植物芳香撲鼻的香氣,不同感官刺激均可增強他們對環境變化的意識。」張文靜希望透過治療協助病人尋找過去歡愉的記憶,減低病情所帶來的焦慮及憂鬱。

園藝活動也用作輔助「慢性痛症」治療,有如「注意力轉移大法」,透過充滿生機和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轉移病人注意力,減少留意自身痛楚與不適。張文靜憶述一名患有長期關節痛的家庭主婦經歷,「每當她進行功能訓練約10分鐘,都會因疼痛而需暫停休息。但當她在復康花園一邊打理植物,一邊欣賞花園,嗅著醒腦清涼的薄荷香氣,竟然忘卻身上痛楚,過了20分鐘也未覺疲累。」

人生是一場不斷演變的旅程,植物生長過程就如人生縮影。每當我們經歷起伏變化,就像大自然花開花落,隨著季節天氣經歷不同周期。張文靜希望病人透過園藝活動減低病情引致的鬱結,學會自我欣賞,從而找到負面情緒出口。人生有起有落,沒有人永遠處於低潮,只要保持樂觀,定能再次綻放自身獨特光芒。
 

02.png
北大嶼山醫院職業治療團隊定期為病人舉辦園藝活動小組,教導種植知識和技巧,製作獨一無二作品。(醫管局圖片)

77e161c0012a251cc74b2012317ea98a.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