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疫情揭示本地醫療用品工業發展的不足
疫情影響下,市民到處搶購口罩,本地口罩供應卻持續短缺,不少市民轉往外地搜購,當中除了日本、韓國等網購熱點外,更包括不少東南亞國家,例如菲律賓、印尼。不少社會人士因而察覺到香港缺乏醫療用品工業的問題,以致口罩無法自給自足。今次疫情值得政府深思,應如何輔助本港的醫療用品工業發展?
醫療用品工業入行門檻甚高,皆因其生產有嚴格國際衞生標準,醫療級別的防塵無菌措施要求高,更需要有大地方放置自動化機器,包括空調及空氣淨化系統、壓縮氣泵房,故需要政府政策扶持。政府除了可以低息貸款等方式財政支持這些公司起步,更應考慮把已活化工廈,優先租予醫療用品公司,以確保企業有足夠的生產空間。
政府亦應帶頭,安排有需要部門,例如醫管局旗下的公立醫院及診所,優先向這些公司採購醫療用品。政府可協助本地醫療用品公司穿針引線,搜購各項用品例如口罩、酒精搓手液等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投入逾66億元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的多層先進製造業中心,落成後可利用中心內的專業生產設施,例如無塵室的空間,以優惠價錢租予醫療用品工業,使從事的企業能減低入場門檻,盡快為本地打造具效率的醫療用品工業生產鏈。由於本地工業成本高,港產口罩難以與東南亞或內地於價錢上競爭,除了可透過大批採購原料以降低成本,亦要以質量取勝,以歐美或日本公司為競爭目標。
短期而言,政府可先以懲教署帶頭強化本地的醫療用品生產能力。懲教署是本港最大口罩生產機構,政府應購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加強其產量,使其產量能於需要時供應全港公務員外,更能有充足存量惠及市民。政府應撥款予懲教署開設更多醫療用品生產線,有多餘的口罩亦可轉售予市民及零售商,以於重大疫情時穩定供應及價格。
所謂見微知著,本地醫療用品對進口的依賴,揭示本地工業發展政策的不足。政府當務之急是制訂長遠而清晰的工業發展政策,為本港不同的製造業提供完善配套。除了提供地方及財政支援,亦應安排稅務、技術、人才和市場等配套支援,除發展醫療用品工業外,亦可促使香港邁向「再工業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