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新冠提升公院檢測力 未來續加強精準檢測
化驗室技術人員進行傳統的核酸檢測程序時,需要以人手將逐個樣本轉移,整個過程不僅費時失神,更耗用大量人手。
三年新冠疫情已逐漸遠去,回想到在公立醫院要識別出染疫者,減低院內及社區爆發的風險,背後功臣就是各聯網的化驗室及其技術人員。聯網化驗室廿四小時全天候運作提供檢測服務。去年二月的疫情高峰期,每日做超過19000次檢測。現時每日檢測次數已大幅回落到約1000次,但疫情累積下來的經驗,令醫管局在未來更能因時制宜,應付突如其來的傳染病爆發。
疫情初期,面對全新的病毒,政府及醫院絕無半點鬆懈。醫管局與衞生署公共衞生服務化驗處合作,商討檢測技術細節。聯網化驗室更以全天候24小時運作形式,加快報告時間,減輕負壓病房病床流轉的壓力。同時,醫管局增聘數十名化驗室技術人員,以及為他們提供相關培訓,如抽取核酸樣本。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憶述:「我們當時沿用稱為『滴滴仔』的傳統核酸檢測程序。同事要仔細抽取每個樣本並轉移至孔板的試劑中,過程必須保持謹慎並確保不會污染其他樣本。整個過程非常傷神。」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
其後,為了進一步提升檢測量和減輕同事負擔,醫管局引入一站式全自動檢測儀器,相關「滴滴仔」的功夫可交由機器負責,騰出來的人便可以處理其他檢測程序。
除了增添硬件,醫管局在三年來隨著疫情發展,亦一直調整化驗室監察計劃。醫院方面,疫情一開始只為符合衞生防護中心的法定呈報準則個案及有相應病徵的病人檢測。為了進一步監察院內傳播風險,醫管局在2020年5月起分階段為沒有病徵的住院病人和到訪日間治療中心及接受日間服務的病人做檢測。這一類篩查在疫情期間識別出逾三萬個陽性個案。
另外,急症室或普通科門診會為有病徵但無需入院的病人做檢測;普通科門診亦配合衞生防護中心,向自覺有感染風險或輕微不適的市民「派樽仔」。兩個檢測途徑,分別識別出超過八萬及十萬個陽性個案。
賴醫生表示:「參考今次抗疫經驗,醫管局會按需要考慮增加和培訓人手、引入合適的檢測機器及試劑,並繼續與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緊密合作,持續進行質量評估,以確保檢測的精準度,應對未來一旦出現的公共衛生危機。」他透露,醫管局有計劃優化檢測服務,為特定病人提供更全面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包括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測試,以協助為病人提供適切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