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鳴:新香港人組黨要重建香港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絲路金融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山是香港人。2020年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年會暨「國家治理的全球視野」學術論壇於清華大學法律圖書館順利舉辦,李山作為嘉賓發表講話,透露一個信息,今年三月,成立了「紫荊黨」,要在香港參政議政。一批非本土出生的新香港人組建政黨,這絕對是新鮮事。面對香港的墮落,新香港人要麼離它而去,要麼奮戰不懈,重建香港!
李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士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外區衍生證券交易經理、美國高盛投資銀行國際經濟學家、研究部執行董事和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國家開發銀行投資銀行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美國雷曼兄弟公司中國業務董事總經理、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三山投資公司合伙人、清華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絲路金融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1998年4月,為了當年和朱鎔基總理的一個承諾,李山毅然辭職回國,參與籌備國家開發銀行投資銀行。當選2002年度中國十大金融風雲人物。
老家四川,但李山是香港永久居民,這兒留下他和家人二十多年生活磨鍊的經歷。所以,香港是他的家,像很多香港市民一樣非常關心也擔心香港的前景。他,也可以稱為新香港人。
去年,清華國家治理研究院年會,李山提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香港應當建立新的政黨,把愛國愛港的新力量團結起來,為香港做一些事情。當然,這不是第一個新香港人提出的構想,但他卻是第一個讓這一構想變成了現實的新香港人。
今年的年會上,他告訴大家,聯絡了一些新香港人,在「今年3月1日向共產黨創黨學習,在香港找了一條船,在維多利亞海灣成立了一個政黨,這個政黨名字叫紫荊黨。」
紫荊黨的《建黨宣言》借用了清華校歌中的一句話,提出「共建香港、無問西東」的倡議,意思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香港最廣大的市民,無論其政治光譜,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但前提是要擁護「一國兩制」、愛國愛港、堅守法治、反對社群歧視。
難能可貴的是,在香港遭遇反修例引起的社會撕裂、在香港建制力量遭遇滑鐵盧、在政府面對香港困境需要援手時……,一批新香港人終於站了出來,他們是各自專業領域的精英,不甘香港走向衰敗,要參與香港建設,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香港發展需要新香港人
香港百多年前開埠,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繁華都市,大量的人才出現大多是外來移民,正是不同時期不斷進入香港的這些「新香港人」,成為推動香港都市發展的力量。回歸以來,香港又到了社會轉型時期,從純商業社會過渡向科技知識型經濟及民主政治社會,時代的變遷又一次呼喚新香港人。
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香港700萬人口中的四成以上是非土生土長的外來人口,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但主要的還是華人世界。有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以及全球各地背景,尤以中國內地背景的居多。即使現今過半數香港人在香港出生及成長,大多也是自1945年後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新移民的後代。可以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這些非土生土長的新香港人。
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後,香港進入了一個回歸祖國的準備期,一個時代帶有更多政治因素的轉變,催生了新一代香港人,從那個時候開始,香港社會帶有明顯的回歸痕迹,這個時期移民的新香港人,多少也帶有這樣一種時代烙印。
以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簽署確定香港回歸為分水嶺,大批來自中國大陸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香港人」移民香港,這個群體註定會是香港商業社會走向政治民主發展的新力量。
不過,轉型期中,這批新香港人遺憾的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
今天,「新香港人」這個名稱已經不再陌生,香港電台拍攝「鏗鏘集:新香港人」;香港經濟日報開設「新香港人」專欄;還有人專門撰寫「新香港人」書籍。同時,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並在報刊撰寫《我們不要這樣的「新香港人」》。但無論如何,這個群體的存在及其為香港所作的貢獻不容忽視。
從參與香港經濟商業活動到在香港政治舞台嶄露頭角,新香港人正在成為這個社會的重要力量。香港轉型,日趨政治化,政治光譜有所改變。面對近年來香港本土主義的激進勢力,新香港人會在香港一國兩制下重新定位中成為本土激進勢力的對手,成為政治香港的主導力量。沒有身份認同的困惑,無論在選舉期間還是在香港面對激進分離者時,在香港的政治社會轉型中都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新香港人」不是過客
在香港進入回歸轉型期移民來的新香港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殖民色彩少,沒有身份認同的困惑;二是相對理性,比較少暴力、激進;三是不管有大陸背景、台灣背景還是新加坡背景,大多對政治鬥爭耳濡目染,有自己爭取權益的方式;四是尊重和認同香港的核心價值;五是雖然不在香港出生,但絕對認為香港人應為香港作貢獻,同時也會兼顧大陸文化,因為他們是主人而不是過客。
新香港人是不同時期的主力。香港開埠時,廣東一帶移民來到小漁村,早年的苦力、建築工人,福建下南洋的勞工賺錢後又迴流到香港的投資人,他們是開拓者。
戰亂時期,孫中山出現,成為香港何去何從的推動人。孫中山和香港的關係密切,他的中學教育,部分在香港接受,而大學階段,則在香港大學前身香港西醫書院度過。投身革命後,孫中山曾多次到港,並以香港為策劃反清起義的基地。1923年2月,孫中山最後一次到港,曾在香港大學演講說:「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系從香港得來。」那個時代是開啟中國革命的時代,孫中山就是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
李嘉誠、董建華、邵逸夫、金庸等香港政商文化界名人,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在中國這片最自由亦最具法治的土地上,順應商業的香港,參與編織商業香港的美麗夢想,他們成為商界翹楚。不同時期的新香港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發揮不一樣的作用。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只不過,在殖民時期,不需要參加政治及社會活動,更多的是在商業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
回歸以後的香港社會,政治氣氛越益濃烈,雖然新香港人比較重視商業機會,但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社會政治化趨勢,不能主宰政治命運,商業機會也會喪失。所以一方面回歸以後新香港人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熱心投入政治及社會活動的新香港人也必須增加。
新香港人是重建香港的主力。回歸的新時代開始,香港註定有了不同的使命。隨着香港回歸的腳步,越來越多不在香港出生成長、不會說廣東話(或不會說地道廣東話)的全球華人精英來到香港,在香港不同領域開始掌握主導權,締造新一頁的「新香港人」傳奇。
李山等有抱負的一批新香港人走上政治舞台,擔當起時代的責任,成為香港發展推陳出新的政治人才,這是香港重新出發的良好開始。
文章原刊於微信公眾號《碩鳴灼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