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擺脫戰狼外宣 如何廣交朋友?

2021-06-15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6-15 at 10.22.14.jpeg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集體學習。最高領導人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改進」二字,其實承認了中國外宣(國際傳播)的不足,「謙遜謙和」則是對殺氣騰騰的反思,提出「三可」,也折射出中國形象可畏而不可愛。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對華遏制和打壓,一些中國外交官和媒體衝鋒陷陣,強硬反擊,落入了「戰狼外交」的陷阱。比如,中國駐巴西某總領事在推特斥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是「敗家仔」,中國駐法使館罵一名反華學者是「小流氓」,等等。

筆者曾多次撰文批評這類言行,認為有如潑婦罵街,影響國家形象,敢於鬥爭還須善於鬥爭,而不是只會使用刺激性語言,說狠話,罵大街。(李伯達:慎防外交鬥爭粗鄙化)最高領導人顯然對此了然於心,提出「要講究輿論鬥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

最高領導人還提出要 「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筆者認為可從「善待」外媒開始。在特朗普時代,中美掀起媒體戰,互相變相驅逐記者。應該說,事件是由美方挑起的,中方只是自衛反擊,但客觀上令一些「知華派」洋記者「執包袱」,甚至也不能轉道香港近距離觀察中國。

駐華記者也許常有批判性報道,但不能簡單視之為反華記者。比如,曾經長年旅居北京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張彥(Ian Johnson),雖然也經常發表中國人權方面的報道,但並非刻意抹黑。去年3月被取消記者簽證離開中國,他仍然根據自己的中國經驗,發表「中國為西方贏得時間,西方卻浪費了它」的文章,盛讚中國果斷的抗疫手法,批評歐美麻痺大意。張彥的這篇文章,傳播效果要比中方媒體強多了。

拜登執政已經半年,雖然對華依然遏制,但不像特朗普那樣沒有章法和瘋狂。互逐記者,對中美加深瞭解並無好處。中方應該與美方加大溝通,叫停「媒體戰」,逐步恢復之前的互派記者數量。

即使不能,中方能否釋放善意,單方面根據個案審批?比如此前被驅逐的美國記者,如果其之前的報道並非刻意抹黑中國,能否睜一眼閉一眼,允許他們重新駐華?或者容許他們留在香港採訪,近距離觀察中國?

毋庸諱言,西方一些駐華記者確實是戴有色眼鏡看問題,甚至出現造假。比如前BBC駐中國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曾將一段反恐演習影片作為中國防疫部門「暴力執法、侵犯人權」新聞播出,中方有理由憤怒,提出批評,但由此罵BBC是「搞假新聞的專業戶」,卻將整個BBC的編採人員都得罪了,不利於「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

過去幾年,由於國際鬥爭劇烈,加上北京強化政治紀律,中方官員大多不敢接觸外媒,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這如何「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外事紀律當然要遵守,但也可以授權一些外交官接觸境外記者,在互動過程中讓他們多理解中方的一些思路。

新任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劉光源早前舉辦媒體見面會,並現場回答記者提問。文匯報、鳳凰衛視、TVB、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媒體應邀參加。這些媒體當然有代表性,但比較單一,是否也應該考慮邀請本地英文媒體,比如《南華早報》,還有西方一兩家駐港媒體參加?畢竟特派員的見面會也是一場國際傳播,不能搞成「內循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國遊客缺席,對中國來說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不會像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或冰島,因為泰國、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遊客。目前,中國遊客國內旅遊的支出比2019年更多。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有許多企業依賴外國遊客,少了外國人,意味說,中國失去向外國人展示積極形象的機會,當地導遊收入也銳減。

    銀鳴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