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珊瑚礁
海南三亞有著迷人的海岸線,在海面之下還有五彩斑爛的珊瑚世界。不過有些珊瑚的外貌與別不同,例如一株株吊掛的珊瑚群,甚至還有「珊瑚樹」,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珊瑚在地球上有5億年歷史,雖然在海洋中佔的面積不到0.2%,但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棲息其中。不過,全球暖化加上其他環境因素,令世界上許多珊瑚白化死亡,按現時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態系統可能在本世紀末從地球上消失。
蜈支洲島是海南熱門旅遊景點,吸引大批遊客前來玩水上活動,長達十年的旅遊開發,曾令這裡的珊瑚覆蓋率由70%下降到30%。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這片海域設立了珊瑚苗圃培育基地,進行珊瑚的斷枝培育和移植工作。
在水中的「纜繩珊瑚苗圃」,吊起來的珊瑚群彷似海底的熱帶雨林,從這裡選用5至10厘米、成熟的珊瑚斷枝,移植到附近海域的礁石上,潛水員要在石上鑽孔、錘釘,為防止珊瑚脫落,還要將它綁實。只要斷枝仍然健康,透過移植可以重新成長。蜈支洲島的海水、風浪和光照,為珊瑚提供了良好生活環境。
另一種修復珊瑚的方法,是「框架式苗圃」,一株株珊瑚生長在橢圓形的鐵架上,就好像鑲嵌在海底的小花壇,由於培育在水體的底層,這種培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抵禦風浪。
而聽起來很夢幻的「珊瑚樹」,即採用聚氯乙烯(PVC)管,來進行搭建樹形珊瑚苗圃,將珊瑚分枝綁在樹上培育。「種樹」工作在海底的沙地進行,每隔4米種一棵,「樹根」就是靠一米長的長釘釘在海底。之所以在沙地上施工,是因為對原本的海洋生態的破壞較小,而珊瑚幼苗不會被沙覆蓋,亦不會被長棘海星等天敵吃掉。
科研人員用各種方法,在三亞的五個海域修復退化珊瑚礁,曾經褪色的珊瑚,將會在這片海底花園重新綻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