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論公德

2022-06-26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21 at 2.38.43 PM.jpeg

「論公德」一文是梁啟超先生寫於 1902 年,到今恰巧已經過了兩個甲子,但「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一句始終沒有多丈改進,尤為可惜、可悲。

任公先生說:「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可見提倡、培育公德的重要。


欠公德事例在大家日常生活中時有遇到,可謂罄竹難書。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鄰座乘客以手機高談闊論,甚或會使用手機的免提通話功能,開放地把手機另一端友人的講話赤裸地跟你「分享」。這無私的通話時常令旁人產生厭煩,不安。

此外,大家也或有在住處棄置垃圾時發現棄置區內不時有垃圾隨意放置地上,甚或垃圾並未包裹妥當,引發環境衛生問題。當然,各位也許會有受在走道或公眾地方放置的雜物所可能產生的安全和觀瞻問題而發惱。近年疫症流行,大家對防疫及隔離措施都十分重視,但還是不時有人不肯緊守相關要求,口罩帶於下巴,需隔離卻四出走動,為人帶來恐懼。

以上舉述的例子中的行為,均非存心予人不善,大多是貪方便的隨意之作,但都為週遭人群帶來不便不安。這些行徑是把「我」放大了,現今說法就是自我過度膨漲令「小我」大於「大我」。大家須知我們是人群中的一員,當社群因個人行為起了波瀾,作為其中一份子的也難幸免。


想起年幼初上學時毋親的教誨,她教我跟同學相處必須緊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孔子的教導。這句話所談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己的行為為參照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己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人卻往往是自私的,大都有這樣的通病:見不得別人好,總想去破壞,常不公平地對待其他人,這種偏狹的行為,使自己最終「自食其果」。因為自己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最後「報應」便降臨到自己身上。

如果一個人能摒棄這種私心,推己及人,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身邊就會集聚更多的人,人們也更加願意同他結交,進而他的交際圈就會愈來愈廣,事業和人生也會愈來愈順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