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香港要搵水
上星期,立法會就東江水進行辯論。有些議員提議用「按量收費」取代現時的「統包制」,減少香港在東江水的開支,並加強海水化淡技術的投放,增加不同食用水的供應來源。
說到水資源的問題,在全球暖化大環境之下,極端天氣情況急劇增加,氣候變熱,令水資源出現相當不穩定。開發可持續的水來源,成為全球不同城市很重要的城市規劃目標。
香港因為經過數次制水,非常緊張「斷水」的情況,因此大量投放資金購買東江水。寧願買貴,也不希望買漏。現時「統包制」,確實有助香港穩定水方面的供應,可是廣東一帶出現水資源緊張的狀況,香港確實需要思考東江水以外的來源。
現時海水化淡技術已不是過往的蒸餾方法,而是採用逆滲透技術,利用鹽水濃度之差異,透過當中的物理作用而得出更多食水。
將軍澳正在興建採用相關技術的海水化淡廠,預期將於2020年落成。當中每年供水量佔全港用水量的5%至10%,成本比東江水更便宜。既然廣東出現水源緊張問題,政府何不主動承擔一點責任,開發新的水資源,分擔地域上的水資源問題?
另外,政府可學習新加坡,主力發展再生水技術。新加坡政府利用政府投資,大力投放至科研項目,同時將其科研項目的成果,在本國使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可是香港的政策環境與經濟結構,不利科學和相關產業發展。政府除了投放資源在大學作學術研究,亦可以主動利用大學科研成果,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以解決社會問題。
目前大學的知識轉移、技術商業應用的成效不足,令院校在研究方面遇上很大的阻力,令今天的學子無法在港尋到與科研相關的職位,年輕人失去學以致用的機會,浪費大學的教學成果。開發再生水技術,既可增加香港產業多元化,另外亦可以令科研成果產業化,製造更多可供學子學以致用的就業機會,同時可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
假以時日,甚至可以將技術外銷,為解決區域和世界的水資源緊張問題作出貢獻。自然資源上,香港要搵水;與此同時,香港也要在經濟上搵水。在水資源問題上,政府確實需要增添新思維,不要落後其他城市太多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