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飲水惜福
嘩啦啦,下雨啦!經歷了一個旱冬和一個旱春,香港終於在初夏的一天下雨了。我心裡正喜,雨停了,繼而雲開霧散,繼而天文台取消黃色暴雨信號。還沒有下夠就停了,真遺憾!據天文台報,今年香港持續高溫且降水量少,嚴重程度已接近歷史記錄。缺水,大灣區告急,華南地區告急,台灣地區告急。
「香港正經歷嚴重的乾旱,你知道嗎?」
「不知道。」
「台灣中南部旱情告急,居民有缺水之憂,除了缺水,還缺電,更缺疫苗。當地實行供水制,你知道嗎?」
「知道一點點。」
看著雨,我們聊雨。因為不缺水,香港人很少關心這茬事兒,對周邊的旱情也知之甚少,我也不上心。說起乾旱,朋友說她去過北方,知道北方缺水,野外不少地區很淒涼。
「沒錯。中國是一個缺水大國,可無論怎樣,同胞都始終保證了對香港的正常供水,而且是優質水。」
「但是香港是花了錢買的,水從天上掉下來,流到香港,結果我們要用錢買。」這真是一位不知水貴的朋友。
「話不能這麽說,雖然花錢,但是水費極低,同胞都是照顧我們。你以爲人家沒有能力把水引到缺水的其它地方?再說,花錢買東西,天經地義。」我很氣不過,沒想到她這麼不知好歹。於是我給她講東江水。
六十年代香港鬧水荒,為解決港人用水難的問題,時任總理周恩來親自抓輸水工程。我們常說的東江水,水源取自江西東江,通過「東深供水工程」供港而來。「東深供水工程」,即東江至深圳的供水工程。東江水穿山越嶺,跨省跨流域,之後到達深圳市,進入香港。香港從此有了淡水供應保障,經濟隨之騰飛,民生福祉得以提升。
東江水供港,由最初每年的五十億加侖到一百五十億加侖,再到七點八億立方米。到了九十年代,因工業北移,香港用水量減少,經商議,減少了供水量。到了2006年,實行「統包總額」供水制,即港府每年支付一定的款額,確保在極乾旱的情況下也可靈活供水。這裡現時的供水系統,最高供應量可達每年十一億立方米。1982年,香港解除了長達六十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二十四小時供水。現在,特區政府每年在財政預算中預留二十四億元購買東江水,這個數字,僅佔香港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一五。
東江水的可貴之處還在於,為確保水質不受污染,明文限制流域不得開辦污染企業,確保把最優質的水送到香港。今天,香港人連澆花洗地,用的都是上等水。
聽到這裡她摸出手機,谷歌一下,說:
「沒想到周邊這麼乾旱!台灣是熱帶和亞熱帶島嶼,那裡原本不該缺水,現在卻經受五十六年來最乾旱的煎熬,中南部水庫的蓄水量已低於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顧不上生產用水,連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實行五停二的原則。另,東江水的水庫蓄水量也處於歷史最低位了。」
但是香港依然不缺水,想怎麼用怎麼用,大大地感恩!背靠大陸,一遇危機就得鼎力相助,要水送水,要疫苗給疫苗,打疫苗還要像哄孩子似的要鼓勵,要給甜頭。比一比要水沒水,要疫苗沒疫苗的台灣人,這日子,太好過了!
「水是資源!是資源!飲水要思源,香港有義務『反哺』水源地才是。你懂嗎?朋友!」我強調到,這下她懂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