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GIF如何成為新的網絡語言?
隨著傳訊科技發展,「文字」、「語言」的概念也正在演進。以往所謂文字通訊,就只是文字。隨著電子通訊工具的功能越來越豐富,文字以外的圖像(例如emoji、stickers、電影cap圖)也成為了日常語言的一部分,正如本欄介紹過,以前在公務溝通使用emoji,會被視為不成熟的表現,但現在也越來越廣為接受。
相信不少人都留意到,今時今日網絡語言的新浪潮,已經不是emoji或stickers,而是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以筆者日常所見,香港人較常用的gif包括「反白眼」、「里安納度恭喜你」、「興奮的Minions」等等。
其實,gif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30年前已經出現。簡單來說,gif就是把影片大幅壓縮為高速而重覆播放的圖檔,產生播放影片的效果。在互聯網剛剛普及的時候,由於當時伺服器容量不大,不適合網站上載影片,gif被視為影片的粗糙代替品。不過,gif的特性反而適合它在二十幾年後的網絡傳訊平台大行其道。2012年「gif」獲牛津字詞挑選為美國年度詞彙(USA Word of the Year),可見gif的潛力早已廣受注視。2013年,程式員Alex Chung及Jace Cooke創立專為gif而設的圖庫及搜尋器Giphy。隨著gif普及,Giphy快速成長。短短四年,Giphy已經由「二人班」發展成為僱員70人的程式公司,每日訪客二億人次,估計市值三億美元。
對於gif成為了新的文化現象,不同人士有各種看法。但各人的重點始終在於,gif讓大眾更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Giphy高級編輯Justin Garbett分析認為,雖然emoji的確豐富了文字的內容,但兩者仍然只可以表達直接的意思,例如「大姆指」的emoji是「好」的意思,很直接的。但那個語氣是怎樣呢,是興奮、鼓勵還是嘲諷呢?一個簡單的gif可以比emoji的文字表達更多。
英國評論人Justin Myers補充,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以文字耍幽默開玩笑,gif則令一個對話更容易富有趣味。
隨著gif在社交媒介越來越普及,它的影響力也開始滲入其他領域。例如Myers嘗試在《衛報》的文章加入gif,引起了嚴肅報章應否加入gif的討論。但另一方面,一些嚴肅報章又不介意在提及奧巴馬的時候,加入他「mic-drop statement」的gif,以為致意。在藝術界,有人爭論gif能否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甚至乎,有文化研究的學者注意到,gif圖庫大部份滑稽、可笑的人物都是黑人,提醒gif的廣泛使用會否有意無意間確立了某種種族歧視。
網絡文化,有些是曇花一現的玩意;有些則深入文化骨髓,足以改變整個社會往後的溝通方式。從不同方面來看,gif的影響都傾向後者,值得大家更多了解,探討如何善加運用。
資料來源:BBC
圖片來源:Giphy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