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無人駕駛趨勢,創科局看見了嗎?

2017-09-14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CAR1.jpg
台灣首架無人駕駛巴士早前已落地試行。(新華社)

科技巨頭如谷歌、百度、微軟、Tesla、Uber,甚至傳統車廠如BMW、福特等,都相繼投入研發無人駕駛技術,配合智慧城市和交通的發展。 

全球先進城市都在計劃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包括無人車與傳統汽車共用市區繁忙道路的境況。這項新科技將無可避免地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革命性改變,還可能動搖的士司機、公共交通及保險公司的就業崗位。 

可減交通擠塞及路面意外

綜合眾多國外的分析,無人車估計會為城市面貌帶來以下翻天覆地的變化:減輕空氣污染和碳排放、更方便老人和行動不便者出行、汽車意外大幅下降、改變現代人購買及擁有汽車的習慣和觀念、紓緩交通擠塞(無人車可更密集及有序地行駛,不會迷路)、減少對市區停車位置的需求、提升人類在車上生活的質素。 

通用汽車預計,無人車將在2020年或更早以私人汽車大量出現在路面上。去年年底,法國里昂的公共交通已開始使用無人駕駛車輛接載乘客。可見無人駕駛的新趨勢,其實迫在眉睫。 

且看我們周邊地區的政府正在做甚麼準備工作。 

星力爭首個推動無人車商用化國家

台北市通過「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其中政府部門申請實驗車牌,在市區部分道路撥出公車專用道,試驗營運無人小巴;新加坡政府與大學及業界合作測試無人車,包含研究對無人車的規範管理,設立測試設計中心,並銳意成為第一個推動無人車商用化的國家;日本國土交通省為有助無人車技術發展,去年放寬汽車安全規定,促進四車輪以上汽車安裝電子後視鏡,取代傳統後視鏡,有助減少死角;百度將與安徽省蕪湖市政府合作,設立全球第一個政府核准的「全無人駕駛汽車營運區域」,百度更計劃在三年內與全國十多個城市達成無人車商用合作協議。 

筆者期望我們的創新及科技局能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端,為香港捉緊科研的最新機會,並預先制訂計劃,在法規、市場、經營環境、政策、安全標準、設施等範疇全面作出調整,讓香港可快速地適應新科技應用所帶來的轉變和衝擊。 

面對著新一浪的衝擊,創科局不想重蹈引入Uber的覆轍的話,便應痛改前非,始於足下,與學界及業界尋求合作,為配合新科技的政策環境進行研究,參考海外經驗計劃修改法規,並思考香港在城市環境及市場條件等方面,相比周邊地區哪些地方更有優勢吸引研究者和經營者來港。  

大家只要留意一下政府相關的資訊,就不會對現屆政府在這一方面的積極性感到樂觀。 

智慧城市研究未見提無人駕駛

在創科局方面,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正委託顧問進行研究,為香港制訂智慧城市發展藍圖,就環境、交通、生活等範疇提出建議,制定有關開放數據和公私營協作的策略。有關研究預計年中完成。根據相關研究的網站,「智慧流動」是六大智慧城市發展範疇的主題之一,是以通過視像和遙距偵測技術,提升城市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但當中沒有特意為無人駕駛進行研究。希望最終報告會有較詳細的交代。 

至於運輸及房屋局,日前公佈《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當中方向雖然包括更廣泛運用先進科技管理交通,但報告中有關「科技應用」其實只有僅僅五段,而且集中於比較低層次的措施,例如巴士實時到站資訊、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路線查詢及交通快訊等。這種思維根本無助香港應對無人駕駛的潮流。 

參考海外經驗,新一屆政府可以從幾方面著手,預備及促進無人駕駛的發展。 

應組專家平台推動智慧交通

要逐步實現無人車在道路上行駛,政府可先在部分道路設置無人巴士專用道,進行試行累積經驗,蒐集大數據。政府可成立跨部門跨專業的推動平台,結合官產學幾方面無人駕駛及智慧城市的專家,共同創造有利香港未來智慧交通的條件。 

無人車大行其道後,改變的不單是市民的交通模式,更是建造智慧城市的重要門匙,因為道路上行駛即時聯網的無人車,就是收集路面交通資訊的前哨站。同時,城市道路上必須裝設大量感測器,確保無人車可以得到即時準確的訊息。可想而知,建立無人車路網所需而提升的交通設施和佈建的感測器,是只有政府公權力配合才有辦法做到的。 

另外,無人車開發商都要告訴政府,它們需要真實的道路測試,因為無人車需要走出實驗室環境,接受各種真實道路的複雜環境的挑戰,才有空間進步。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只開放企業園區或校園予無人車進行測試,開發商正在尋找更願意與其配合的城市作出合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不少人曾憧憬無人駕駛汽車會完全顛覆私家車市場,但近年其發展卻不似預期。投資銀行瑞銀(UBS)曾估計,到2040年,全自動的無人駕駛的士(robotaxi)每年收入可達2.1萬億美元,不過這只佔所有行駛公里數的6%而已。

    鄧淑明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