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澄:從「雲巴」的成功 看香港創科發展的問題
(楊永杰Facebook圖片)
近日有立法會議員率團到訪深圳市坪山區,試搭無人駕駛的「雲中巴士」後,大讚系統能以電池自行供電,節省大筆基建費。有參與的議員認為,「雲巴」成功關鍵在於研發的企業能與當地政府有緊互信、攜手合作。由此觀之,香港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和應用方面,是否與企業合作上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雲巴」是內地製造商比亞迪研發的小運量軌道交通運輸系統,具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噪音低、震動小優點,每小時運能6000至10000人,最高運行時速達80公里,有潛力應用於本港一些位於山坡上的地區。例如於2020年,運輸及物流局曾表示連接鑽石山站及寶琳站、服務彩雲、秀茂坪等人口稠密區的東九龍線,因要依山而建,受鐵路的爬升能力所限,要努力克服山勢造成的技術困難,港鐵可積極考慮引入技術應用於這類地區興建的鐵路線。
去年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曾表示,要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需要「官產學研」充分合作,又指政府會繼續創造有利條件,促進研究成果商品化。但在無人駕駛列車方面,香港明顯做得不夠。本港稱無人駕駛為「自動駕駛」,這類車輛的推動應用,一直慢得驚人,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官產學研」合作出了問題。運輸署早於2017年起為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發出「車輛行駛許可證」,但竟然截至去年6月底,才向僅僅12輛自動駕駛車輛發出證明,而且還是試行性質。直至去年8月底,終於才向一款由科技大學智能駕駛中心與「一清創新」(Hercules)聯合研發的無人車頒出全港首張公開道路通行證。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推出了多項措施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包括撥出60億元資助科研機構設立生命科技主題研究院,又會就建立本地的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與「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進行可行性研究。但外界都關注再多的撥款和研究經費,能否用得其所? 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下推出的5億元「創科生活基金」,根據統計數字,該基金到2022年共接獲和處理215宗申請,但獲撥款者僅得41項,不少業界人士都批評門檻過高、文件要求與程序繁複,批核與否的標準的透明度不足。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於全國政協十四屆會議,提出了與企業合作的明確路向,可說是當頭棒喝:「要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
由此可見,港府要與企業有更好合作,並不是單純要增加經費,也不是推動更多的政策,而是要有激發投資活力的精神,改善現有政策的落實執行情況,主事官員絕不能再「嘆慢板」,對企業頻頻申請撥款或相關牌照碰壁的困惑視而不見。習主席亦提出,要引導企業「大膽、高質量發展」,但本港不論是各類創科相關的資助計劃、以至個別項目的發牌制度,主事者都未能清晰解說到申請評核的要求和準則,行政長官李家超自上任後,曾宣佈已就指定項目訂立了多個績效指標(KPIs),對於主事創科項目審批的部門,是否也應訂立適合的KPI?
本港目前的創科項目,彼此有競爭情況,亦不利與企業溝通合作。故港府首要一步,是研究設立更高層的統籌部門,例如考慮提升目前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的地位,為各項創科資助機劃及監管系統制訂統一的機制,使有興趣申請的企業或組織能作「一站式」處理,並負責執行的主事官員或機構訂定KPI,以便對有關機構收到的申請的審批進度、成功批核項目、不批核的原因作檢視,避免有人敷衍塞責,令原本意願良好的政策變形走樣。
國家早於《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港府應盡快改革目前官產學研合作的機制,使本地從事創科的企業,能更善用大灣區發展下與內地科創合作,把握機遇,乘風破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