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組裝合成提升建築效率
為解決房屋問題,政府近年不斷謀求創新方案。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既可縮短地盤施工時間、減少建築廢料、增加環保效益,又能夠把所有組件統一在廠房生產,以有效控制質量,就成為考慮方案之一。
「組裝合成」這建築法效率高又省人力,外地如新加坡、美國、南韓、中國內地等,早已廣泛應用,除了公用設施外,商業用途也不乏例子,包括多個跨國連鎖酒店集團的新建築,以及中高檔私人住宅等。
反觀香港,「組裝合成」的應用範圍仍局限於政府和公營機構的社區設施、宿舍、住宅和過渡性房屋,如近日榮獲建造業議會「傑出MiC項目」獎的香港房屋協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專用安置屋邨項目第一期甲的資助出售房屋。
最近,政府也打算運用「組裝合成」加快房屋和土地供應。據說此法可提升未來五年公營房屋建屋量至約15.8萬個單位,較上一個五年期增加約五成。建屋效率改善,輪候公屋的申請者自然受惠,輪候時間估計會由現時約六年,在四年內降至約四年半。
但有研究指,使用「組裝合成」可能增加單位建築成本一成七。為免出現工程延誤以及超支問題,當局應運用先進的數據綜合平台,匯聚所有與項目相關的資訊,避免不同持份者需在不同的系統內搜尋資料,費時失事。
近年政府不時提及的「共用的地理空間資訊系統平台」(CGISP)正是適切的工具,以它作為權威的單一資訊來源(SSoT),令人在龐雜多變的施工過程中,減少因數據新舊難辨而產生混亂。配合以地理資訊為核心的電子地圖「聯合運作平台」(COP),方便管理層監察工程進展和支出,一目了然。
全球都以先進科技控制建屋的成本和提升效率,期望政府也能善用科技落實「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全力提速興建公屋,以緩解房屋問題所帶來的社會矛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