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參考外國,改善飲食健康要靠公私合作

2017-12-13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fat1.jpg

最近,衞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市民肥胖、患高血壓、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情況普遍,近半數人有超重、高膽固醇等疾病,情況明顯較十年前嚴重。調查亦顯示,港人飲食習慣欠佳,94.4%受訪者每日進食不足五份蔬果,86.3%每日攝取鹽高於五克,比十年前數據增加11.5%。 

東南亞地區 同樣面臨肥胖危機 

無獨有偶,《經濟學人信息社》最近亦發表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肥胖和超重帶來的公共健康危機正迅速升級。其中,馬來西亞的超重人口比率為38.5%,新加坡的比率為32.8%。整個地區的肥胖率在四年間平均上升了28%,特別是在印尼及越南,比率上升速度比在英美的增長快三倍。 

一些國家的兒童肥胖率尤其偏高,往往因為兒童更能接觸到高能量但缺乏營養的食物品類。每日進食高熱量食物、缺乏運動,加上其他東南亞地區獨特的社會結構、文化、教育問題(例如流行無牌的街邊飲食文化、減少的家庭成員數目令家長偏向過度餵飼孩子等),是該地區令人致肥的主因。 

社會應有遠見 優先處理肥胖問題 

香港社會可以參考其他地區方向,制訂改善市民飲食健康的措施。有專家指出,由於過往東南亞國家有更逼切的食物議題要處理(例如營養不良、食物短缺等),政策制訂者未有將肥胖問題視作要優先處理的公共健康問題。這與社會對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包括肥胖與非傳染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關係,未有深刻和普遍的認知有關。這背景與香港所面對的類似。 

雖然有點老生常談,但筆者認為社會十分值得考慮調配更多資源在預防措施方面,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健康營養教育,促使兒童有積極的飲食行為變化。另外,多方持份者也應眾志成城,建立夥伴關係,交流專業知識,加強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基礎。 

政府、學術界、食品業和公民社會可以更多合作和溝通,專門為不同國家或地區制訂適合當地市場、經濟、文化及公私營互動環境的應對肥胖危機策略。 

嶄新思維 開拓官商學研新合作 

為建立及促進跨部門夥伴合作,新加坡政府預留45億美元資金,成立「食品轉型基金」,以鼓勵食品業企業研發更健康、更優質的低糖、低鹽、低脂肪含量的「三低」食品。為市場提供更多及更吸引的健康食物產品選擇,是最直接的健康飲食措施。 

行業自律也是方向之一,而且往往於事後被證明為有效手段。在新加坡,七家主要的飲料公司,包括雀巢、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將簽署承諾,自我限制它們出售飲料的含糖量,響應政府打擊糖尿病的運動。 

於越南、印尼及菲律賓的私營公司,亦有與當地政府進行不同形式的合作,提高國民對健康生活的認知,促使他們在行為上作出改變。

這些地區的經驗顯示,公共和私營部門要成功地協作,前提是幾方面必須在之前透明和坦誠地溝通。對於私營公司在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時可能遇到的利益衝突,公司必須公開透明,開誠佈公。 

肥胖帶來的問題被形容為世上最艱巨的健康挑戰。公私營部門在攜手解決這個問題上,必須盡快建立互信基礎,令社會推行的健康措施事半功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