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名經濟學者支持明日大嶼 認為是上佳投資
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
參與的包括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雷鼎鳴、前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浸會大學財務及决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等。
聯署提到,在「明日大嶼」願景出台以來,社會議論紛紛,其中不少是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所以他們不得不站出來,說明「明日大嶼」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資。坊間認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可以通過賣地回收增闢土地的成本。
商業及私樓土地收入逾8千億
聯署引用政府最新的資料,指第一階段1000公頃的交椅洲填海,將提供 4000 萬平方呎商業樓面,估計商業土地收入約 3600億。而兩階段合共 1700 公頃的填海,估計可興建12 萬個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約 4800 億。上述賣地收入合共已有 8400億。人工島帶來的財政收入,單計算賣地已可回本,還未計算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稅收丶及其他社會效益。工程費用可以攤分二、三十年進行,每年不過數百億;以香港政府的財力,應付計劃可說是綽綽有餘,就算出現一定超支,也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保持香港公共財政的穩健。
聯署又指,按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人工島填海的成本每方呎為1300 至 1500元,當中已包括海砂漲價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購價,每方呎最高達 1350 元。根據慣常做法,政府還需要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 25%的補貼,即近 1700 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