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漸漸遠去的香港核心價值
近年來,關於核心價值的話題經常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討論,然而對於什麼才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卻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若問香港人,相信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廉潔和法治。經過百年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社會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治制度及一股廉潔的風氣。
可惜回歸21年以來,隨着前特首曾蔭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等多位高官先後捲入貪污醜聞被判入獄,港人多年珍惜的廉潔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另一方面,2014年民主派發起所謂公民抗命的「佔領中環」運動後,不少年輕人日益藐視法律,植根於香港社會多年的法治觀念日漸廢弛。
或許是因為香港核心價值逐漸消失的緣故,我發現,「核心價值」近年開始成為經常掛在港人口中的熱門詞語。我平時接觸的一些政黨和民間團體,無論是建制派抑或民主派,都不時叫嚷要保護香港核心價值,間接透露了對香港價值觀慢慢消失的擔憂。
在某個香港新聞資料庫同時輸入「香港」和「核心價值」這兩個關鍵詞,我發現今年至今已經有1784篇相關報道,即平均每天有五篇提及「核心價值」的新聞,數目並不少。
然而,香港人所宣示的核心價值的清單裡,除了法治和廉潔,其實還應該包括一般被忽略的「貢獻社會」一項。在香港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只看其個人的事業成就,更着重他為社會做了哪些貢獻。
比方說,早前逝世的金庸和饒宗頤,他們的財富和大部分香港富豪相比簡直不足為道。但港人仍高度稱讚二人,原因就在於他們多年來貢獻社會,影響過許多人,而非由於他們擁有多少財富金錢。
話雖如此,上周香港發生的兩宗事件,卻令我擔心「貢獻社會」這一項和政治沒有太大關係的香港核心價值,似乎也正在逐漸消失。
第一件事是在上周一(17日)的「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頒獎禮上,10名已融入香港社會並成為地道港人的新移民,獲得了獎項。細看之下,榮獲今年「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的除了醫生、金融界人士,還有一位媒體同行。但在這位媒體同行的簡歷中,主辦機構並沒有提及他是否做過任何公益事項,反而洋洋洒洒稱讚她過去策劃了一檔高端訪談節目,專訪過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等名人。
我不知道主辦機構的評審標準是什麼,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香港本地記者在履歷表上是不會吹噓自己採訪過多少政商領袖。社會對知名記者的最大關注點,也不在於他曾與哪些名人合照或者訪問,而是這名記者揭露過哪些社會黑暗內幕,或者推動社會進步。
若說上述主辦機構和獲獎人士都具有中國大陸背景,尚不算代表香港主流文化,那麼上周五(21日)發生的另一件事更令我擔心。當天,特區政府刊憲公布,委任兩年前在另一家本地機構主辦的「十大傑青」活動中獲獎的黃仰芳,明年起出任嶺南大學校董會成員。
翻看資料,今年42歲的黃仰芳,當年領取「傑青」獎接受傳媒訪問時,大談自己成長於木屋區,由中五開始做兼職,十年來看電影不多於五部,平時沒有時間與同事閑聊,結果在數年內買到房子。他追求金錢的價值觀備受網民質疑。
別誤會,我無意要否定所有獲獎的傑出青年。公平地說,大多數當選的傑青都是實至名歸,即使是黃仰芳以及今年獲獎的那一位媒體同行,都有不少值得讓人敬佩的地方,如他們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但主辦單位把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與「傑出」掛鉤的評審準則,卻明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我們所知,人生除了賺錢,還有很多事值得追求。若人人一味追求金錢或者功利,社會恐怕不會有進步。上周發生的這兩件小事,雖然不是大事,但已足以引起香港社會深思。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