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奧斯卡背後的金錢計算
美國奧斯卡頒獎禮落幕,《綠簿旅友》(Green Book )在劇情不被主角家人認同的情況下,壓過大熱門《 羅馬》(Roma)奪得最佳電影。英國女星Olivia Colman憑著《爭寵》(The Favourite)飾演時而軟弱需要愛,時而脾氣暴躁的Queen Anne反勝一直在頒獎禮季節領先的Glenn Close首奪影后,為今屆的賽果帶來驚喜。
今年奧斯卡的醜聞特別多,原定擔任司儀的Kevin Hart因恐同言論呈辭,頒獎禮今年無司儀。為了增加收視,曾考慮設置Best Popular Film獎項、將最佳攝影等幾個獎項放在廣告時段頒發,結果所有改革都受到猛烈抨擊而擱置。醜聞多到幾乎忘記了今年奧斯卡在幾個月獎都屬大混戰,當中以最佳電影的情況最明顯,《Roma》、《Green Book》、《The Favourite》,以致《A Star Is Born 》(星夢情深)都被認為有力一戰。
混戰當前,各電影公司當然盡力拉票,動用千萬美元推廣已是等閒事,外媒報道,志在以《Roma》首奪奧斯卡大獎的發行商Netflix,破紀錄投放了三千萬美元在頒獎禮季節做推廣,包括在荷李活周圍買廣告版造勢、搞試映會及座談會、安排電影主角接受不同的媒體訪問及出席全國性電視節目、製作精美的宣傳資料寄予所有選民,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已足以反映電影公司的揼本程度。
三千萬美元,大概足以拍十部本港中型電影。電影公司願意大灑金錢,除了為名,背後亦有商業計算。以《Green Book》為例,在奧斯卡提名公布前,在美國上映三個月,票房只有四千二百萬美元,但提名公布後,票房在短短一個月內增加到接近七千萬美元。在奧斯卡連奪最佳電影及最佳男配角後,票房被看好有力衝擊一億美元,這還未計算其後賣予串流平台、電視台及航空公司等版權收入。奧斯卡獎座上的小金人,是真正的金人,並非假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