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應否推行「水管屋」社會房屋試驗計劃?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上升至5.5年,創回歸後的新高,未來出租公屋供應緊絀,很大機會繼續推高輪候時間。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會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包括容許改裝整幢工廈為過渡性房屋,並會積極協助非牟利機構興建預製組合屋,以解燃眉之急。而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更提出撥款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
目前的過渡性房屋單位數量不多,對紓緩基層市民住屋訴求雖然屬杯水車薪,但方向的確是走對的,相信總比坐以待斃來得積極吧!最近仁濟醫院向荃灣區議會提交「社會房屋試驗計劃」,期望協助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不過,此項計劃與目前所認識的社會房屋、過渡性房屋計劃等有不同。計劃擬於荃灣海興路與海角街交界,鄰近荃灣路橋底下一幅空地,利用現成地底管道建築物料 (即所謂的「水管屋」),安放約110-130個一人至四人管道屋單位,容納約250至350位輪候公屋一段時間,或居住於不適切住屋的人士,並且會以現居荃灣區者為優先。
計劃隨之引起社會不少討論,筆者明白到有論者擔心項目會帶來不少問題,如居住空間狹小、缺乏生活配套設施、噪音、空氣污染不宜居住、增加人口會造成當區交通、行人通道擠擁等問題,這些的確不容忽視。但筆者仍然會支持有關的試驗計劃,除了讓輪候公屋的申請者在劏房外可以有更多的住屋選擇外,也可以透過試驗計劃,總結當中的經驗,作為日後應否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的途徑之一,或可起示範作用。沒有任何一項計劃是完美的,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及探索,才可向前走進一步。
公屋聯會早前已發信予荃灣區議會全體議員,呼籲通過此計劃,在督促政府加快覓地建屋的同時,期望也支持政府、支持民間作出的努力及嘗試,共同紓緩基層市民的住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