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水管內的安樂窩
為本港居住問題提供較短期的解決答案,去年有建築師提出以過剩的混凝土水管外殼興建「水管屋」作為過渡性房屋,成為城中熱話。
水管屋成本低效率高 善用土地資源
近來有指仁濟有意在荃灣天橋底興建水管屋,預計將提供80個單位供300人入住,以改善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或劏房戶的居住環境。水管屋內攏裝有洗手間和小型廚房等設備,而且有兩大好處:一是建造需時短,建築師估計約一個月時間便能完成設計和建造過程;二是建造成本低,一間水管屋連裝修建築成本約12萬元,較普通住宅便宜得多。
現時社會上建議的過渡性房屋種類概可三分:改建工廈、組合屋、暫租住屋。水管屋屬於組合屋的概念,其建築成本遠較政府估計其他組合屋的50萬為低。財政預算案中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若全部投入至水管屋可以建成多於16000個單位。
另外,混凝土能防火又隔熱,含鋼筋的混凝土材質硬度高,令水管屋結構穩固安全。計劃亦能加以運用天橋底、面積較小的空地,釋放該等土地發展潛力,有助紓緩土地房屋問題的燃眉之急。
水管屋在選址和靈活性上 有得有失
水管屋選址較彈性,且能對面積小土地地盡其用,在市區建造則更為方便,降低土地開發成本之餘,亦能方便水管屋住戶住進市區。水管屋項目規模可以十分蚊型,對周邊社區人口增加的壓力輕微,相信引起的地區反對少之又少。水管屋本身是過渡性質,租約為有限年期亦可確保其流轉,以供更多有需要居民入住,同時保持土地發展彈性,對地區較長期的土地運用規劃及社區發展阻礙較微。
然而,水管屋發展亦有其限制。水管屋使用鋼筋混凝土興建,需要使用大型起重工具搬運,較貨櫃組合屋難搬動,略遜一籌。因此,興建及組合水管屋的選址亦需靠近大型起重車可以停泊及上落的地點,這本身也為選址加添限制。另外,每間水管屋面積只有約100平方呎,加上其圓形而非傳統方形結構,令水管屋未必適合家庭居住,反而更適合作青年宿舍或單身人士宿舍使用,變相限制了房屋用途。
負責設計水管屋的建築師表示:「不期望單靠一幢建築去解決整個城市的住屋問題」。社會各界對水管屋反應不一亦屬預料之內,有人認為創新的房屋意念能儘快協助有需要市民,亦有人表示天橋底選址環境欠佳。政府需要審慎考慮如何在滿足住屋需要和居住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水管屋作為一個過渡性房屋選項確實值得考慮,但數十萬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仍有賴政府積極加建公共房屋,完善置業階梯去解決。要做到全港市民安居,還看政府實施長遠房屋策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