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要強化創科教育 應先讓年輕人多「落地」

2019-04-01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stem1.jpg

本港近年致力加強創科發展,特別於創科教育上下了不少苦功。政府投放了不少創科資源於STEM教育 (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包括中小學各獲10萬元及20萬元的一次性STEM津貼、每校可額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下最多200萬元的「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以及從5.5億元教育發展基金申請津貼。最近的財政預算更提出於未來三個學年,每年撥款五億元推動「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提供財政支援供學校購買資訊科技設備及舉辦創科活動。但這些措施又能更否有效推動本港創科教育、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這些撥款如同發電的「燃料」,啟動了創科的「發電機」。但不同學校各施各法,以自己一套做法推動STEM教育,造成不同中、小學校推動創科程度有所差異,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少傳統名校已把STEM融入正規課程內,但有不少本身資源較少的學校,卻只是安排STEM於一兩小時的課外活動內。政府到底應維持目前對各學校「一視同仁」的撥款做法,還是對起步點較低的學校加強扶持,值得教育局作研究,謀求教育界共識。

另一方面,這些創科「電力」能否善用,還要看有否適合的措施或政策,把創科教育「落地」,使年輕人學到的知識能學以致用。教育局不妨加強與創科局作跨部門合作,推動學界與創科界交流,讓對創科有興趣的中、小學生及早作創科的就業導向,多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創科範疇,為將來就業提前作準備。

政府近年也推動了不少這類平台,例如由政府、國家網信辦及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以及多個機構團體、知名人士大力支持下,以及業界機構組成的香港國際創客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 Festival),值得安排中、小學生定期參與。國際創客節已是第三屆舉行,今屆將於2019年4月16日由百川匯慈善基金開幕,為香港乃至全球青年、創業者及投資者提供宣傳推廣、拓展商機、交流合作的平台,吸引了海內外的知名投資機構參與,學生若能多參與,從中學習,相信能對他們於創科發展的眼界可大有增長。

不時有媒體報導,有大專院校科成果,未能有效於本地市場發展;又有學生於創科創業時碰壁。政府資料顯示,初創公司已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2018年香港初創公司數目達2625家,按年增長18%,有研究就顯示創科行業在初中級技術職位都有大量需求。假若政府能加強協調,鼓勵學界能多參與這些平台,接觸更多商業機構,將有助年輕人明白商業運作及實際市場需要,讓學生於創科學習,以致將來就業發展上能更「落地」,貢獻本地創科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