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抗癌藥引起手足症候群 足病診療師耐心「救腳」

2020-01-10
 
AAA

E1.jpg

醫學進步,癌症患者可以透過化療和標靶藥對抗癌症,但抗癌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有病人的手腳會出現紅痛、龜裂、甚至陷甲和化膿,這些徵狀醫學上統稱為「手足症候群」,病人的日常生活會因此而大受影響。新界東醫院聯網每年接收約200宗手足症候群新症,當中約九成是標靶治療病人、一成是化療病人,主要是肺癌患者,還有少量乳癌、大腸癌患者等。 

E2.jpg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足病診療服務統籌張元鉅指出,部分癌症病人在化療和標靶治療後2至12日,因皮膚變薄出現「手足症候群」,部分病人腳底會出現皮膚龜裂,走路時會因為皮膚受拉扯而感到劇痛,亦有個案的腳甲會反起嚴重變形、甚至會出現腳甲插入皮膚(陷甲)的情況,只要稍稍觸碰便會非常疼痛。如果病人延誤求醫有可能出現皮膚裂開流血,甚至化膿入侵成骨炎,絕對不能輕視。

張元鉅解釋︰「足病診療師檢視個案後,會先為他們清膿及洗傷口…如出現腳甲變形會細心剪去多餘的腳甲、磨去過厚增生腳皮。如陷甲嚴重,更會施小手術切去部分入肉指甲,甚至為病人杜甲根以免不斷復發。」

E4.jpg

今年69歲的Tong(化名)是一名門球健將,2017年開始服用標靶藥,其後出現「手足症候群」,兩腳的拇趾陷甲、生肉芽及流膿,每行一步都非常痛,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連晨運慢行都不行,要暫時放棄喜愛的門球運動。Tong覆診時向腫瘤科醫生反映有關苦況,並獲轉介至足病診療部,負責個案的張元鉅幫他處理陷甲並以消毒藥水及特別敷料處理傷口後,兩星期後Tong已經可以再打太極和門球。

Tong去年11月代表香港到台灣參加國際門球比賽,但不幸地在一個月前發現腳趾再次發炎。張元鉅再次為他安排做部分趾甲拔除術和化學性杜甲根,經過休息兩星期最終都能如期參加比賽。 

E5.jpg

E2.jpg

除了進行即時治療外,足病診療師亦會從病人的日常生活入手,指導病人如何使用潤膚膏和敷料等日常護理方法,更會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護理物品,包括為足弓高的病人製作適合的鞋墊使腳掌平均受力、為要包紮的病人提供特別魔術貼手術鞋,易於穿著亦減少傷口再受創,改善病人生活質素。

 

20e5619e48798b6adc88e0736902ffe8.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