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罷韓」之後,台灣政局走向何方?
作者:黃芷淵(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三策智庫秘書長)
去年三月,韓國瑜旋風式訪港,出席高雄市經貿推介會,筆者當時擔任活動主持,近距離與他接觸,之後寫了一篇文章,講述「韓流模式」的「反套路」。一年多過去,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枚「行走的流量」光環褪色,人生軌跡充滿「反套路」的韓國瑜被「反套路」,成為台灣第一個被罷免的直轄市長。
「韓流」成「寒流」,這不僅僅是「罷韓」和「挺韓」間的角力,更是台灣選舉文化的轉捩點,以及兩岸關係和新時代國際形勢下,台灣政局的新博弈。
內外夾攻被「覆舟」
2018年,韓國瑜以高票當選高雄市長,在選民民怨四起、「期待改變」的氣氛下,不少中間陣營及綠營選民「倒戈挺韓」。回顧那段時間,並不是國民黨有多大改變,而是民進黨做了很多不接地氣的改革,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就在這個時候,接地氣的韓國瑜抓住了民眾的切身利益,帶著一瓶水、一碗滷肉飯,喊出「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的口號,掀起一股「韓流」。
不過,上任不到半年時間,韓國瑜隨即醞釀參選領導人;同年十月,他正式向高雄市政府請假,粉碎了支持者期待改變的寄望,更讓人覺得他違背政治責任,把個人仕途凌駕於競選承諾,種下種種禍根。
過去一年,國民黨內部的種種複雜情況,加上兩岸三地的微妙因素,以及外圍環境及中美間的博弈升溫,國民黨在大選落敗,成為韓國瑜被罷免的催化劑。
筆者曾分析,「韓流」能維持多久,取決於他在經濟利益和政治烽火的兩難中,如何取得平衡。雖然韓國瑜在罷免案答辯書中,列出過去的十五項政績,包括招商引資、觀光旅遊、就業機會、防疫抗疫等,這些大家也確實有目共睹,但由於執政時間始終有限,距離他當初所言的「全台首富」,仍然有一定距離。
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直轄市長的執政權力來自人民,人民也可透過罷免機制的鞭策,收回曾賦予的「權力」。「賣菜」宣傳過後,假如交不出一張令選民滿意的成績單,「流」星也會墜落。
韓國瑜facebook圖片
烽火對決的開始
雖說投票是選民的權利,「罷韓」被罷的是韓國瑜,但造成這個結果的成因,絕對不僅是韓國瑜一個人而已。國民黨過去兩年的各種表現,各政黨在兩岸論述及不同議題上的立場表態等等,都成為選民投票的重要綜合考量。這次罷免案的結果幾乎是預料之中,更是自一月大選後高雄民眾的又一次確認表態。
另一方面,高雄的問題已經超出單一爭議和立場問題。在罷免案過程中,民進黨的身影更似乎無處不在:從民進黨前市長陳菊的官員任動議者,到蔡英文高調呼籲高雄選民投票,再到高雄市黨部主委動員催票等,因黨爭而欲除敵的味道甚重,加劇不同政見者間的撕裂。
求大同、存小異的平衡點不再,清楚站邊選邊成為政局新常態,不難預料,這將成為不同政見者烽火對決、激化對立傷口的新開始。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一月台灣大選前,筆者隨智庫研究團隊赴台灣觀選,並撰文表示,這是一場世代之爭,更是一場表達非物質訴求的表態之爭。當民主政治變成認同政治、表態政治時,政治認同感和立場就超出民生課題,競選人對當下敏感議題的表態、回應、炒作,自然而然成為影響選情民望的重要政治籌碼。
站在兩岸關係的十字路口,未來必然挑戰重重,但謀求長遠相處之道,如何避免分歧擴大,在共識中尋求合作就非常關鍵。這一點,也並非完全沒有破局之道。舉例而言,過去幾個月,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雖然兩岸在防疫措施、衛生防護規定等有很多差異,但透過兩岸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以民眾福祉為依歸的前提下,最終達成一定共識,協助滯留大陸的台灣民眾安全回台。
隨著國際關係日趨複雜,更增加了兩岸政局的不可預判性。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挑戰不應被低估,但終究大方向也絕對不能變。
投票結果出爐後,韓國瑜表示,接受市民的選擇,並表達內心的「兩感謝、三遺憾、一祝福」。「罷韓」一役是一個歷史節點,但投票結果,代表的只是某段時期的民意走向。老子曾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更重要的,是「希言自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