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5月通脹率放緩至1.5% 食品類價格仍高企

2020-06-22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6-22 at 5.04.43 PM.jpeg

本港5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1.5%,較4月的1.9%升幅低,主要是豬肉及新鮮蔬菜價格,以及私人房屋租金升幅收窄所致。

撇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影響,上月基本通脹率為1.9%,較4月的2.3%低。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上月物價升幅最大的類別為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按年升11%,其次為雜項物品、住屋及外出用膳,分別按年升2.9%、1.6%及1.4%。跌幅較大的類別分別是電力、燃氣及水,跌幅19.4%,其次是衣履同耐用物品。

政府發言人預期,經濟情況欠佳會令外圍和本地價格壓力進一步減退,加上食品通脹在高基數下將顯著紓緩,料短期通脹應會持續緩和,會繼續密切留意通脹情況,特別是對低收入人士的影響。 

延伸閱讀
  • 近月,香港與內地復常通關;熟悉兩地情況的旅客發現香港過去三年儘管經濟表現欠佳,通脹卻比內地嚴重。可能的解釋是香港通脹屬於成本通脹,又稱供給通脹,即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沒有明顯增加,供給方成本卻上升,導致整體價格水平上漲。例如本地樓價和租金仍高企,電力、煤氣、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公司則追求利潤而加價,商戶和市民又不得不購買那些商品或服務,因而推高了各行各業的成本和銷售價格,包括工資水平的上漲,導致全面通脹。

    在內地,現階段的通脹主要是由個別商品供不應求而拉動;如所謂的「食品價格先行通貨膨脹模式」。總需求不過多,對個別部門産品需求卻增加,造成部分産品價格上漲,如菜蔬、豬肉、鋼鐵等,導致CPI上升,又稱結構性通脹。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結構性通脹,及後也可能變成成本和全面的通脹。而兩地通脹成因和類型不同,消費者因而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吳幼珉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