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1月CPI按年升2.1%食品價格升6.2% PPI差過預期

2023-02-10
 
AAA

 mfile_1359394_1_L_20171016093942_meitu_6.jpg

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其中城市升2.1%,農村升2.1%;食品價格升6.2%,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2.8%,服務價格上漲1.0%。

國家統計局表示隨着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出行和文娛消費需求大幅增加,飛機票、交通工具租賃費、電影及演出票、旅遊價格1月份環比分別上漲20.3%、13.0%、10.7%和9.3%。

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和國內煤炭價格下行等因素影響,工業品價格整體繼續下降。1月份環比看,PPI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輸入性因素影響國內石油相關行業價格下行,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下降5.5%。煤炭保供持續發力,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由上月上漲0.8%轉為下降0.5%。

延伸閱讀
  • 近月,香港與內地復常通關;熟悉兩地情況的旅客發現香港過去三年儘管經濟表現欠佳,通脹卻比內地嚴重。可能的解釋是香港通脹屬於成本通脹,又稱供給通脹,即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沒有明顯增加,供給方成本卻上升,導致整體價格水平上漲。例如本地樓價和租金仍高企,電力、煤氣、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公司則追求利潤而加價,商戶和市民又不得不購買那些商品或服務,因而推高了各行各業的成本和銷售價格,包括工資水平的上漲,導致全面通脹。

    在內地,現階段的通脹主要是由個別商品供不應求而拉動;如所謂的「食品價格先行通貨膨脹模式」。總需求不過多,對個別部門産品需求卻增加,造成部分産品價格上漲,如菜蔬、豬肉、鋼鐵等,導致CPI上升,又稱結構性通脹。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結構性通脹,及後也可能變成成本和全面的通脹。而兩地通脹成因和類型不同,消費者因而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吳幼珉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