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香港與內地的通脹

2023-03-27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27 at 12.31.02.jpeg

香港在2019至2022年通脹率分別為2.88、0.25、1.57和1.9%,今年2月則為1.7%。在2019-2022年,內地通脹率為2.8、3.3、1.1%和2-3%。兩地CPI組成和權重有異,若拿那些數字對比,內地通脹略高,兩地差距卻不明顯。

疫情期間香港物價比本地上漲得快?

近月,香港與內地復常通關;熟悉兩地情況的旅客發現香港過去三年儘管經濟表現欠佳,通脹卻比內地嚴重。可能的解釋是香港通脹屬於成本通脹,又稱供給通脹,即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沒有明顯增加,供給方成本卻上升,導致整體價格水平上漲。例如本地樓價和租金仍高企,電力、煤氣、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公司則追求利潤而加價,商戶和市民又不得不購買那些商品或服務,因而推高了各行各業的成本和銷售價格,包括工資水平的上漲,導致全面通脹。

在內地,現階段的通脹主要是由個別商品供不應求而拉動;如所謂的「食品價格先行通貨膨脹模式」。總需求不過多,對個別部門産品需求卻增加,造成部分産品價格上漲,如菜蔬、豬肉、鋼鐵等,導致CPI上升,又稱結構性通脹。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結構性通脹,及後也可能變成成本和全面的通脹。而兩地通脹成因和類型不同,消費者因而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通脹的影響

通脹主要涉及物價上漲的快慢。有人認為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如燃料價格等受國際地緣政治和市場環境影響,導致香港產生成本通脹。據我所知,內地在俄烏戰爭以來,電價沒有上升,而香港按理也可以有更多獲得燃料的渠道。

中國也產橙,季節性卻很強。每年春季期間,橙價很低,其餘時間市場上賣的橙卻主要靠進口,價格較高。近兩年,春季橙價也翻倍,並不是因為收成不好,而是農戶把最好的橙以城裡的橙價直接通過電商平台出售,再通過快遞送貨上門。農戶減少了對各地超市和水果攤販的供應,市面上的橙價自然上升。季節性水果對內地居民消費佔比較低,橙價上升,需求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卻適度推高了CPI。與疫情期間內地許多中小企業倒閉不同,農戶網上賣農產品明顯改善了農戶收入。經濟上,有得也有失。

VideoScreenshot--YouTube-CCTV20230324-2’23”.jpg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接受中國央視專訪,稱政府財政預算的數字應以民衆能理解、接受和樂見的方式發揮作用;政府面對的問題往往沒有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案。在香港,社會也包括港府似乎已習慣了公用事業公司加價的路數,工薪階層也因通脹而工資上升而竊喜。

然而,提高生產力能導致實質工資增長,工資隨通脹上升而增加卻並不等於提高了市民的購買力。否則,英國等歐洲國家近來為甚麼有那麼多的工潮?更值得關注的是,成本通脹顧名思義也是營商和生活成本增加,會導致本地競爭力下降。按老規矩辦事,是否有助香港發展新經濟值得思考。

香港背靠祖國,能有效減少國際能源危機或農產品價格浮動對本地經濟的衝擊,時而也能緩解個別行業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同時,壟斷企業可平衡它們對利潤的追求和社會責任,港府也應全面評估企業行為。只有「內外兼修」,才能舒緩成本推動的本地通脹,覓得發展香港經濟的合適途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作為曾是永久中立國的瑞士,成就了瑞士以金融業立國,瑞士銀行對客戶信息保密性最高,只有客戶本人或授權人到場才可以查閱信息及進行資金安排,其他人就算美國也取得不了客戶信息,直到美國推行《外國賬戶稅收遵從法》(FATCA)

    上江南  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