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基建先行 帶動發展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視察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
疫情下的聖誕,未能如昔日歡欣,但對新界西北居民來說,或許有個喜訊。連接屯門至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將於12月27日通車,日後往返新界西北與大嶼山會更加便捷,並可分流屯門公路10%車流,有助紓緩現時屯門公路的擠塞情況。連接路通車在即,我在12月中旬曾跟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前往視察,了解最新的通車安排。
接通屯赤 便利出行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連接新界西北、港珠澳大橋、北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由北面連接路和已於2018年10月通車的南面連接路組成。北面連接路全長5.5公里,其中約5公里為屯門至赤鱲角的海底行車隧道。政府早前已宣布通車後,屯赤隧道將免費通行,同時豁免青嶼幹線收費,對於出入大嶼山及來回機場的市民來說,無疑是一大喜訊。整條連接路不但為屯門及元朗居民提供更直接的路線往來新界西北與大嶼山,更是一條有利於香港發展的策略性公路,亦為「港車北上」的安排提供有利條件,有助促進香港與珠三角地區更緊密的經濟融合。
自從擔任新界鄉議局主席以來,我一直向政府倡議「基建先行」的施政方針,以運輸基建帶動土地發展,有助釋放沿線地區的發展潛力。但大型交通基建由政策規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到勘察研究至落成啟用,往往需時十多至二十多年。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於2007年由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至本月才通車,歷時十三年。未來新界有多個新發展區陸續落成,將供應大量房屋,有大量人口遷入,政府須奉行「基建先行」的規劃構思,以具前瞻性的思維,及早籌劃,應付長遠的交通需求,令房屋供應及交通基建同步到位,避免新遷入的居民一入住就承受出行之苦,淪為「開荒牛」。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視察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
落實北環線 迎接新機遇
政府近日宣布,新界北居民引頸翹望多年的北環線終於落實。北環線是《鐵路發展策略 2014》中建議的七個鐵路方案之一,惟過去一直沒有發展時間表。為配合古洞北新發展區公營房屋入伙,滿足當區居民的運輸需求,及帶動新田、牛潭尾及凹頭一帶的發展,政府終於加緊步伐,訂下推展時間表,並公布項目詳情,包括設置古洞站,在現有西鐵線錦上路站及古洞站之間興建一條10.7公里長的連接鐵路。項目將分兩期推展,第一期為落馬洲支線上增設古洞站,預計於2023年動工,2027年竣工;第二期為錦上路站及古洞站之間的北環線主線,於新田、牛潭尾及凹頭增設三個中途站,預計2025年動工,2034年竣工。
古洞北新發展區將新增119,700人口,急劇增加的人口,勢必對新界整體交通網絡造成巨大壓力,現時繁忙時間港鐵東鐵線及西鐵線的載客率已接近飽和,難以負荷新增的交通需求。古洞站落成,將有助減少區內居民出行所需時間,紓緩新界的交通壓力。政府估計,古洞站在50年的營運期內,可為公眾節省約1.35億小時,創造約140億元的經濟效益,可見北環線的落實,絕對有助釋放鐵路沿線用地的發展潛力,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而北環線第二期將連接東鐵線及西鐵線,在新界及九龍形成一個環狀鐵路,有助改善新界東西之間的運輸連接,日後從錦上路到古洞,將由以往約60至80分鐘的路面車程,縮短至約12分鐘,市民可享受北環線連接東西兩面的便利,減少現有人口和日後因北環線發展所帶來新增人口的行程時間,充分體現「基建先行」的重要性。
完善的運輸基建,確保市民能享用便捷、高效率的交通。但北環線第一期最快於2027年峻工,反觀古洞北首個公營房屋項目預計2026年落成,區內居民未能即時受惠,政府要加快籌謀,盡早落實北環線項目,避免重蹈天水圍交通規劃失敗的覆辙,演變成另一個翻版的「悲情城市」。
加快推展十一號幹線及屯門繞道
新界西北未來將有多個新發展區陸續落成,包括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等;政府亦有意發展藍地一帶棕地,屯門中和錦田南亦正發展公營房屋。政府估計2031年該區人口會增至150萬,區內的交通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市民非常擔心日後交通會更加擠塞,因現時大塞車已是常態,新界西北來往市區的通勤時間動輒數小時,令居民叫苦連天。
政府應該汲取過往經驗,籌謀新發展區的整體規劃時,貫徹「基建先行」的政策方針,增加鐵路和公路運輸基建,加快步伐推展由屯門藍地途經掃管笏、大欖涌、北大嶼山至青衣組成的十一號幹線,及規劃多年的屯門繞道,為屯門提供多一條連接市區的道路,疏導來往新界西北及市區的交通,並冀望透過提升道路基建,釋放區內發展潛力,讓基建規劃能配合香港整體長遠土地發展的需要。若只以舊思維,等到居民入住,出現需求才推展基建,折騰居民數十年就太遲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